7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山东青岛团岛附近海域海上首飞成功,为下一步进行海上科研试飞及飞机相关性能验证奠定了基础。这是AG600飞机继2017年陆上首飞、2018年水上首飞之后实现的第三次首飞。
上天为鲲鹏,入海为蛟龙,由此得名“鲲龙”的AG600作为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与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和大型客机C919一起并称国产大飞机“三剑客”。AG600飞机实现“上天入海”的蓝色梦想,标志着中国距航空强国的目标更近一步。
约9时28分,AG600飞机从山东日照山字河机场起飞,飞行约28分钟后抵达青岛团岛附近海域。10时14分,飞机轻盈入水,平稳地贴着海面滑行,回转、调整方向、加速、机头昂起……10时18分,宛如一条东方巨龙,迎浪腾空直插云霄。在安全飞行约31分钟、完成一系列既定试飞科目后,AG600飞机于10时49分顺利返回日照。
“鲲龙”AG600是目前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能执行应急救援、森林灭火、海洋巡察等多项特种任务,其最大特点是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作为应急救援的大型装备,它具有速度快、航程远的特点,具备良好的水陆起降和低空低速特性,这些“超能力”将重塑我国应急救援体系。
若遇森林火灾,它不用减速,可以俯冲至附近水面,一边高速滑行一边快速汲水,仅需15秒左右就能吸满12吨水;随后迅速腾空飞抵火场,单次投水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在中远海海上快速支援和搜救等特种任务方面,其海上搜索救援航程超过4000公里。除了水面低空搜索外,它还可以在水面停泊实施救援行动,一次可救援50名遇险人员或装载相应重量的空投物资。
正因其“水陆两栖、一机多型”多用途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与其他陆基飞机不同的3次首飞。
相比于水上起飞,海上起飞难度更大:海水盐度高、密度大、腐蚀性更强,同时海上浪高、能量大,可能同时存在不同方向的波浪;此外还伴有洋流和风等,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海上首飞重点检验飞机的喷溅特性、抗浪性、加速特性和水面操纵特性,检查飞机各系统在海洋环境中的工作情况,并收集海上飞行数据,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支撑。
让如此庞然大物在大海的风浪中稳稳起降,背后是几代航空人坚持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与不懈努力。
AG600飞机研制采用“小核心、大协作”模式,即航空工业通飞为责任主体,充分调动全国资源。国内共有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研制。在AG600研制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亦将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基础学科进步及航空强国建设产生带动辐射作用。
本报青岛7月2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崔丽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