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心不合格祛痘化妆品“毁脸” 勿信快速见效产品

2018年03月12日 07:23   来源:广州日报   涂端玉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涂端玉)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总局关于21批次祛痘类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通告显示2017年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祛痘类化妆品2386批次,其中不合格样品共21批次。业内人士提醒,美容院渠道要尤为小心。

  16家企业登“黑榜”

  该信息披露,此次共有16家企业生产的21批次产品不合格,涉及多个品牌。

  通告指出,此次不合格产品主要检出了含有甲硝唑、氯霉素及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类药物,而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了抗生素为化妆品禁用物质。据介绍,人体长期接触含抗生素的化妆品,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抗生素过敏等症状,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

  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食药监部门都在对相关企业进行核查,已要求相关化妆品经营企业对上述产品一律停止销售;已上市销售的产品要及时采取召回等措施;对涉嫌假冒的产品会深查深究相关经营企业的进货渠道,涉嫌犯罪的将依法移交公安机关。

  要警惕美容院推销的产品

  祛痘产品覆盖人群广且带有一定“刚需”属性。不合格产品通常想在市场迅速立足并卖出高价钱,“见效快”是其最大追求,此时可能选择违规添加抗生素药物,因为抗生素抑菌抗微生物特性能起到去炎消肿作用,让消费者觉得效果颇佳。但记者了解得知,如果长期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类的化妆品,可能导致面部皮肤产生黑斑、萎缩变薄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后果,我国规定为化妆品禁用物质。

  而另一覆盖人群广的产品就是祛斑美白领域。有业内人士表示,爱美的中老年消费者要格外警惕美容院渠道推销的产品,因为有“短期不见效、消费者不续卡”的业绩压力,所以有些美容院推销高含汞产品,使得皮肤快速变得“假白”,但汞可以通过人体皮肤吸收并蓄积体内,长期使用含汞化妆品会引发慢性中毒,损害人体肾脏等器官,我国规定护肤品汞的限值为1mg/kg。祛斑美白类不合格产品中最常检出的就是含有汞、曲安奈德、倍他米松酯等。

  如何鉴别化妆品是否可靠?首先要认识到祛痘、祛斑和美白都是“持久战”,不要轻信任何快速见效的产品,一旦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就应停用并就医处理;其次可登录食药监总局官网“化妆品”一栏,输入产品包装上所标识的产品名称等信息,就可以得到查询结果,如果没有相关信息则建议不要购买。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