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节期间全国交通运行安全平稳 航班正常率超九成

2018年02月25日 07:09   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返乡过年及外出旅行的人们也将逐渐踏上返程的旅途。刚刚过去的春节小长假,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运行安全平稳,累计发送旅客4.19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7%。

资料图:2月13日,大批旅客在南京火车站乘坐火车出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泱波 摄

  资料图:2月13日,大批旅客在南京火车站乘坐火车出行。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铁路春运单日客流再创新高

  春节假期期间,铁路共发送旅客5708万人次,同比增长9.78%。2月22日铁路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达1222.4万人次,同比增加139.7万人次,增长12.9%,并在节后的返程高峰中仍然保持高位运行。2月23日铁路发送旅客1185万人次,增开旅客列车1147列。

  今年春运复兴号列车首秀,北京铁路局共计开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69.5对,除京沪高铁上海虹桥方向3对、京津城际北京至天津之间54.5对,春运期间还开行了广州南、长沙南、武汉、成都东、太原南、石家庄、沈阳等方向12对,共计有130万人乘坐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如今,通达高铁、动车的地方,春运“一票难求”的状况明显得到缓解,“春运难”变得不再难。记者从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获悉,今年春运,仅长三角铁路客车开行总数就达到1114.5对,其中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766对,占开行总量的68.7%,同比增加67对、增幅9.6%。同时首次实现了互联网、车站售票窗口和自助售票机“扫码支付”全覆盖,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此外,针对江西、福建两省近期出现的低温阴雨天气,南昌铁路局集团公司各部门强化设备维修检测,安排人员逐辆检查列车采暖设备,保证供暖设备性能可靠,旅途环境温暖舒适。

  “三六九往外走。”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全国各大城市逐渐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并呈现出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高度叠加、集中增长的特点。为应对集中返程客流高峰,铁路部门采取区域包保和专业包保,在各大站、关键岗位和处所、通道增加人员,在有序引导旅客快速出站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各大车站官方微博微信、站内广播、电子显示屏、临时揭示和人工宣传等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预告列车到站信息,增加出站验票验证人员和通道,确保列车集中到达的情况下旅客快速出站。

  航班正常率超九成

  长假七天,民航运行安全平稳,共运送旅客11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平均航班正常率达90.95%,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提供座位数超过1516万个,自大年初三(2月18日)起,平均客座率超过80%。

  民航局监测的全国主要城市始发航班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期间,民航出港旅客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西双版纳、黄山、井冈山、张家界、丽江、成都、哈尔滨、长春等旅游热点城市和外出务工旅客集中城市,其中海口、三亚、西双版纳、黄山、井冈山等机场7天平均出港客座率超过90%。

  春节期间,民航旅客出行特点延续了近两年的变化,除夕(2月15日)和大年初一(2月16日)是旅客运输最低谷,正月初二至初五(2月17日—2月20日)旅客运输量逐步攀升,初六(2月21日)达到假日旅客返程高峰。

  针对在2018年春节回程高峰之际,有网友查询三亚至哈尔滨的机票价格接近2万元,认为是“天价机票”的问题,民航局表示,将针对从海南出发的热门航线,协调航空公司增加运力,全力疏解。

  关于天价机票的现象,某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航空机票价格的制定均严格按照民航局和发改委的规定,航空公司并没有翻倍涨价的权力。由于春运返程高峰加上“雾锁”琼州海峡,近日由海南起飞的机票紧张,经济舱早已售罄,留下的多为没有折扣的公务舱和头等舱机票。

  根据民航局和发改委最新票价市场化改革方案,在竞争充分的航线,航空公司被允许在全价票的基础上最高上浮10%。淡季时,这类航线的公务舱和头等舱价格大概在3000至5000元,而春节时段价格上万,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改变。由于三亚机场容量饱和,春节加班的数量很有限,而市场需求又非常大,特别是今年海南大雾停航,更加剧了民航的供需矛盾。

  (本报记者 訾谦)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