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里的“科技范”

2025-01-06 08:05 来源:人民日报

  自动充绒精度达零点零一克,面料覆盖十五微米厚高分子膜

  寒冬已至,气温骤降,羽绒服、羽绒被等是抵御严寒的必备之选。“暖”从何而来?羽绒服里有什么新科技?日前,记者在江苏走访专卖店、工厂和上游供应商。

  在一家羽绒服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原材料专家实验室,负责人谈利刚介绍,羽绒的主要成分是带羽杆的羽毛和呈朵状结构的绒子。之所以保暖,是因为绒子的结构决定其能储存大量空气,从而形成与外界相隔的保暖层。也就是说,羽绒中绒子质量的占比,决定了羽绒服的保暖程度。

  蓬松度——30克羽绒在规定容器和压力下所占的体积,也是判断羽绒服能否保暖的重要指标。同样的绒子含量,蓬松度越高,羽绒中储存静止空气的体积越大,保暖性也就越强。

  测量、填充环节的技术手段正逐渐丰富。在羽绒理化检测组,检测技术人员对羽绒中的绒子、羽毛,以及少量绒丝和羽丝进行分类,并将绒子置于显微镜下,放大170倍观察绒子上的菱节。“这些菱节在绒子末端,呈三角形排列,可以保存不流动的空气。”谈利刚说。

  隔壁一间屋子里,工作人员周馨怡小心翼翼地称出30克鸭绒,通过一个深蓝色漏斗式倒料桶,让鸭绒缓缓飘落到透明的测量桶内,均匀搅拌后盖上压盘,压盘缓慢降至鸭绒表面时开始计时。两分钟后,周馨怡俯下身去记录压盘对应的刻度值。

  “这次是18.3厘米,要重复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周馨怡说。一般蓬松度在16厘米以上就算比较好的羽绒了,从初步测试结果看,这批羽绒的蓬松度非常不错。

  在传统的充绒车间,充多少绒靠工人凭手感、经验定。但在记者走访的智能工厂中,自动充绒机精准控制充绒量,精度可达0.01克。充完绒后,还能直接通过超声波设备进行封口,防止跑绒。

  “跑绒”是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经过上下游企业合力攻关,才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苏州汉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对一款羽绒服面料进行防“跑绒”试验。工作人员用该面料制作出填充了羽绒的绒包,把绒包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将整个塑料袋固定在测试设备——两个夹子之间,经过2700次反复挤压揉搓后,仅有3根细丝从绒包里“跑”出来。

  “按照行业标准,10根以内就算合格了。”汉塔纺织贸易运营总监陈弈莳说,这款面料之所以在防钻绒方面表现得这么好,全靠面料上仅有15微米厚的一层“微多孔”高分子膜。指甲盖大小的膜上,有十几亿个微孔。这些微孔的直径比水滴要小几万倍,但又比水蒸气分子大了几百倍。这样,就让雨水“跑不进来”,羽绒“跑不出去”,同时,还让面料有了很好的透湿透气功能。

  原理看似简单,但要造出这层薄薄的“微多孔”高分子膜,技术难度很大。陈弈莳介绍,微孔不仅要足够小,还得分布均匀、稳定性好,不然羽绒服多次清洗后,面料的性能就会变差。无论是原材料、添加剂的选择,还是制备工艺的探索,研发人员都经过了反复试错,最终才确定理想的“配方”。

  位于苏州的盛泽东方纺织城,聚集各种轻纺面料企业。吴江盛伟紫荆花纺织有限公司的展示台上,科技感满满:在纱线中加入特定物质后,纺织出来的面料可防静电、防油污;用超细旦纤维丝织出的面料,不需要借助机械进行外观定型等“后整理”,便可以有效实现“物理防跑绒”;每米只有55克重的3层复合面料,轻如蝉翼,却可防暴雨……一块小小的面料,在防跑绒、防静电、防风雨等方面实现了综合提升。“随着整个行业不断向‘新’而行,以后,羽绒服上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科技范’。”公司负责人周建春说。(王伟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经典频道 > 纺织服装 > 正文
中经搜索

羽绒服里的“科技范”

2025年01月06日 08:05   来源:人民日报   

  自动充绒精度达零点零一克,面料覆盖十五微米厚高分子膜

  寒冬已至,气温骤降,羽绒服、羽绒被等是抵御严寒的必备之选。“暖”从何而来?羽绒服里有什么新科技?日前,记者在江苏走访专卖店、工厂和上游供应商。

  在一家羽绒服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原材料专家实验室,负责人谈利刚介绍,羽绒的主要成分是带羽杆的羽毛和呈朵状结构的绒子。之所以保暖,是因为绒子的结构决定其能储存大量空气,从而形成与外界相隔的保暖层。也就是说,羽绒中绒子质量的占比,决定了羽绒服的保暖程度。

  蓬松度——30克羽绒在规定容器和压力下所占的体积,也是判断羽绒服能否保暖的重要指标。同样的绒子含量,蓬松度越高,羽绒中储存静止空气的体积越大,保暖性也就越强。

  测量、填充环节的技术手段正逐渐丰富。在羽绒理化检测组,检测技术人员对羽绒中的绒子、羽毛,以及少量绒丝和羽丝进行分类,并将绒子置于显微镜下,放大170倍观察绒子上的菱节。“这些菱节在绒子末端,呈三角形排列,可以保存不流动的空气。”谈利刚说。

  隔壁一间屋子里,工作人员周馨怡小心翼翼地称出30克鸭绒,通过一个深蓝色漏斗式倒料桶,让鸭绒缓缓飘落到透明的测量桶内,均匀搅拌后盖上压盘,压盘缓慢降至鸭绒表面时开始计时。两分钟后,周馨怡俯下身去记录压盘对应的刻度值。

  “这次是18.3厘米,要重复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周馨怡说。一般蓬松度在16厘米以上就算比较好的羽绒了,从初步测试结果看,这批羽绒的蓬松度非常不错。

  在传统的充绒车间,充多少绒靠工人凭手感、经验定。但在记者走访的智能工厂中,自动充绒机精准控制充绒量,精度可达0.01克。充完绒后,还能直接通过超声波设备进行封口,防止跑绒。

  “跑绒”是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经过上下游企业合力攻关,才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苏州汉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对一款羽绒服面料进行防“跑绒”试验。工作人员用该面料制作出填充了羽绒的绒包,把绒包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将整个塑料袋固定在测试设备——两个夹子之间,经过2700次反复挤压揉搓后,仅有3根细丝从绒包里“跑”出来。

  “按照行业标准,10根以内就算合格了。”汉塔纺织贸易运营总监陈弈莳说,这款面料之所以在防钻绒方面表现得这么好,全靠面料上仅有15微米厚的一层“微多孔”高分子膜。指甲盖大小的膜上,有十几亿个微孔。这些微孔的直径比水滴要小几万倍,但又比水蒸气分子大了几百倍。这样,就让雨水“跑不进来”,羽绒“跑不出去”,同时,还让面料有了很好的透湿透气功能。

  原理看似简单,但要造出这层薄薄的“微多孔”高分子膜,技术难度很大。陈弈莳介绍,微孔不仅要足够小,还得分布均匀、稳定性好,不然羽绒服多次清洗后,面料的性能就会变差。无论是原材料、添加剂的选择,还是制备工艺的探索,研发人员都经过了反复试错,最终才确定理想的“配方”。

  位于苏州的盛泽东方纺织城,聚集各种轻纺面料企业。吴江盛伟紫荆花纺织有限公司的展示台上,科技感满满:在纱线中加入特定物质后,纺织出来的面料可防静电、防油污;用超细旦纤维丝织出的面料,不需要借助机械进行外观定型等“后整理”,便可以有效实现“物理防跑绒”;每米只有55克重的3层复合面料,轻如蝉翼,却可防暴雨……一块小小的面料,在防跑绒、防静电、防风雨等方面实现了综合提升。“随着整个行业不断向‘新’而行,以后,羽绒服上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科技范’。”公司负责人周建春说。(王伟健)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