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传递民生获得感里的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5-09-22 16:33 来源:咸宁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老铁路传递民生获得感里的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5年09月22日 16:33   来源:咸宁新闻网   

当“8万列旅客列车”“5900万人次发送量”“58万跨境旅客”的数字,在中老铁路的钢轨上沉淀为“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的现实图景,这条跨境高铁早已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更像一条“民生纽带”——一头连着普通人对“便捷出行”的朴素期待,一头系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需求,在“人流涌动” 中,让民生获得感与区域发展动能实现了双向奔赴。

客运数据的“跨越式增长”,藏着民生需求被精准回应的逻辑。开通近4年,中老铁路客运流量的变化堪称“量级突破”:每月发送旅客从60万人次跃升至160万人次,国内段单日客车从8列扩容至86列,老挝段从 4列增加到18列;尤其是2023年昆明南至万象国际列车开行后,今年7月第二对国际列车开通,跨境席位从 250个增至420个,出入境峰值突破1300人次。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无数人“出行体验”的质变:以往中老边境往返需辗转数日,如今高铁“朝发夕至”,云南游客周末能去琅勃拉邦逛古城,老挝商人清晨出发、午后就能在昆明谈生意。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需求的“同频共振”——好的基建从不是“为建而建”,而是能接住民众“说走就走”的期待,让“跨境出行”从“稀罕事”变成“日常事”,这才是民生获得感最直接的体现。

老挝姑娘吉姆的“铁路梦”,比宏观数据更能照见基建的民生温度。作为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中老铁路于她而言,先是“缩短返乡路”的便利——不用再忍受长途汽车的颠簸;再是“改变家乡”的希望 ——铁路开通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中国人来旅游、经商,给家乡带来了餐馆、民宿等就业机会;最后是“实现自我”的路径——她想毕业后当乘务员,继续服务这条改变自己命运的铁路。这个微观故事里,藏着中老铁路的深层价值:它不仅带来“人流”“物流”,更带来“机会流”“成长流”。从建设时为老挝培养技术工人,到运营后带动沿线餐饮、住宿、旅游产业就业,这条铁路早已渗透到个体命运的细微处。当一条高铁能让普通人的“职业理想”与“家乡发展”绑定,它便有了超越交通的情感重量,成为“民生获得感”最鲜活的注脚。

便民服务的“细节打磨”,是基建“软实力”的关键支撑。铁路部门没有止步于“开得通、运得走”,而是朝着“走得好、体验佳”发力:开行“星光・澜湄号”“象往号”等特色旅游列车,让旅途本身成为“风景”;沿线车站设国际购票“专门窗口”,国内段支持境外银行卡支付,磨憨站提供人民币取现服务,境外段升级互联网售票——每一项举措都在破解“跨境出行的痛点”。比如外籍旅客用护照能轻松购票,欧洲背包客在磨憨站能便捷取钱,这些看“小事”的服务,实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跨境实践。要知道,跨境基建的 “联通”,既需要钢轨的“硬连接”,更需要服务的“软衔接”。当语言、支付、证件等“障碍”被扫清,“互联互通”才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让民生获得感从“可感知”变成“可触摸”。

中老铁路的“客运热”,更在重塑区域发展的“新逻辑”。今年1450万人次的发送量中,老挝段占260万人次,这组数据背后是“旅游带消费、消费促产业”的连锁反应: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借“高铁+旅游”迎来客流高峰,酒店、餐饮生意火爆;老挝万象、琅勃拉邦因便捷交通成为跨境旅游新热点,手工艺品、热带水果销量大增。更关键的是,“人流”还带动了“货流”——中国的文创产品、电子产品随旅客“走出去”,老挝的橡胶、大米借助游客“带进来”,形成“客运促货运、旅游带贸易”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打破了“各自发展”的传统格局:对老挝来说,是借高铁“融入区域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对中国而言,是通过“向西开放”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与东南亚的“资源互补”。这种“互利共赢”,正是区域协同发展最核心的动能。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区域合作面临挑战的当下,中老铁路的客运繁荣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它用事实证明:基础设施的价值,不仅在于“联通地理”,更在于“联通人心”;区域合作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政策对接”,更在于“民生契合”。115个国家的旅客选择这条线路,本质上是对“开放融通”的认可,对“民生优先”的肯定。从货运“万列奔跑”到客运“万人往来”,中老铁路正以“硬基建+软服务”的组合,书写“一带一路”倡议的“民生篇章”。未来,随着更多便民举措落地、更多跨境合作深化,这条钢铁大动脉必将让民生获得感更足,让区域发展动能更强,成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活力纽带”。(郭军)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