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七届 “最美铁路人” 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兰州交通大学响起阵阵掌声,五位铁路人的奋斗故事,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用 “三十余载”“二十年”“两万多字” 这些带着时光重量的数字,勾勒出新时代劳动者最动人的模样。从大秦重载线的通信工到祁连山区的供电工长,从货运场站的值班员到偏远小站的站长,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打磨出的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甘于奉献、追求卓越” 精神,不仅是中国铁路安全驰骋的底气所在,更成为照亮青年成长之路、涵养社会奋斗风气的宝贵财富。
这些 “最美” 身影的背后,藏着 “择一事终一生” 的坚守逻辑。中国铁路太原局的丁巧仁,在大秦重载一线坚守三十余载,交出 “检修零故障、换装零失误、检测零误差” 的答卷;中国铁路兰州局的王永忠,在包兰线小红山车站扎根 35 个春秋,安全接送列车数万趟。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而是无数个 “舍小家为大家” 的日夜:是春运高峰里放弃团圆的值守,是暴雪冰冻天里徒步巡检的坚毅,是偏远小站中对抗孤独的坚守。铁路作为国民经济 “大动脉”,其安全畅通的每一公里,都离不开这样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的守护者。他们用行动证明,“伟大” 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坚持 —— 这种坚守,既是对职业的敬畏,更是对责任的担当,恰是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底色。
“最美铁路人” 的故事,更藏着 “精益求精” 的匠心追求。中国铁路西安局的王婷婷,二十年扎根货运一线,带领班组多次打破单日装车记录;中国铁路青藏集团的马万里,三十年用双脚丈量数千个涵洞桥隧,成为同事眼中的 “桥隧医生”;中国铁路兰州局的陈永红,在祁连山区记录两万多字设备 “体检单”,守护兰新高铁供电安全。这些细节里,藏着 “工匠精神” 的核心:是对数据的严苛把控,对隐患的 “零容忍”,对效率的持续优化。在铁路运输中,一个螺栓的松动可能影响行车安全,一张 “体检单” 的疏漏可能埋下隐患,一次装车方案的优化可能提升千万吨货运效率。他们把 “匠心” 刻进每一项操作、每一次巡检、每一份记录,用 “吹毛求疵” 的态度打磨技能,用 “日复一日” 的积累突破瓶颈。这种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 的追求,不仅让铁路运输更安全、更高效,更为各行各业树立了 “专注做事、踏实奋斗” 的榜样。
对兰州交通大学的近 400 名师生而言,这场报告会不是简单的 “事迹宣讲”,而是一次 “沉浸式” 的精神洗礼。师生们听到的,不只是五个奋斗故事,更是 “如何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的人生答案 —— 丁巧仁的 “零误差” 告诉他们 “严谨是成事之基”,王婷婷的 “破纪录” 教会他们 “创新是突破之要”,王永忠的 “35 年” 启示他们 “坚守是立身之本”。尤其对即将投身铁路行业的学子来说,这些 “最美铁路人” 就是 “未来的自己”:他们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是靠着 “力争上游的进取之姿、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才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这种 “身边榜样” 的力量,远比空洞说教更有感染力 —— 它让青年明白,“强国建设” 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从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做好每一次实践开始;“民族复兴” 的使命,就藏在未来岗位上的每一次认真操作、每一次责任担当里。
更深层看,“最美铁路人” 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承载着 “传承精神、培育新人” 的重要使命。教育部与国铁集团共同主办这一活动,本质上是搭建起 “行业楷模” 与 “青年学子” 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让铁路行业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将 “务实肯干、艰苦奋斗” 的铁路红色基因注入青年血脉;另一方面,为青年树立可学可做的榜样,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兰州交通大学计划深化以 “最美铁路人” 为典范的思政教育,正是看到了这种 “榜样育人” 的力量 —— 当青年学子能从身边楷模身上汲取奋斗力量,他们未来走上岗位时,才能更快扛起责任、担当使命,为铁路事业发展、为强国建设注入 “青春动能”。
在当下社会,“急功近利”“浮躁焦虑” 的心态时有显现,“最美铁路人” 的事迹恰是一剂 “清醒剂”。他们用 “三十余载坚守”“两万字记录” 告诉我们:成功从没有 “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价值从不需要 “张扬”,唯有默默付出、甘于奉献。从大秦重载线到兰新高铁,从货运场站到偏远小站,这些 “最美” 身影如同钢轨上的明灯,不仅照亮铁路前行的方向,更照亮社会奋斗的征程。期待更多人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各自岗位上 “坚定执着走好每一步,心无旁骛干好每件事”,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 “最美” 篇章,汇聚成推动时代向前的磅礴力量。(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