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2025年春意正浓,中国物流行业春潮涌动,随着综合运输通道的加速建设、国铁集团与航运企业“一单制”协议的密集签署,多式联运“一单制”正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铺开。这一模式以“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数字赋能与资源重组,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制度破冰,从“各自为战”转为“一体贯通”。传统多式联运的痛点,在于运输方式间的割裂。货主需面对铁路、水运、公路等多个承运方,单证重复、流程繁琐、成本高企。以云南至泰国的农产品运输为例,过去需对接5家物流企业,换箱、掏箱环节导致的损耗率偏高。而“一单制”通过统一运单、标准化流程和全程责任主体,将运输链条整合为“一站式”服务。国铁集团与中谷物流等4家航运企业的合作,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客户在铁路95306平台一次下单,即可实现铁水联运全程追踪,综合成本将大幅降低。这种制度性突破,既是对“放管服”改革的深化,更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
技术赋能,以数据共享破解“信息孤岛”。“一单制”的生命力,在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唐山曹妃甸港区推动的智慧航道与港航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优化路径,使车辆空驶率从28%降至12%;铁路95306平台集成海运订舱、货物追踪功能,实现铁水数据互联——通过货物品名“翻译”解决数万条数据互认难题,构建起跨运输方式的“数字桥梁”。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产要素的激活:当新疆铝棒运输全程可追踪、郑州至欧洲班列开行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规则衔接的核心引擎。
降本提质,让“成本洼地”重构“价值高地”。多式联运的提质增效,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据测算,现阶段我国多式联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约0.9个百分点,节约成本支出1000亿元左右。河南“四港联动”带动沿线物流园区产值稳步增长,云南依托中老铁路“澜湄线”推动农产品出口激增,唐山港数字孪生系统推动“人管车”向“智能调度”转型,四川新能源货轮降低能耗20%。这些实践表明,“一单制”不仅降低物流成本,更催生“物流+制造”“物流+贸易”等新业态,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多式联运“一单制”的上线,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交通领域的生动诠释。它既是技术革命的产物,也是制度创新的成果。未来,随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完善,这一模式必将释放更大潜能——当钢铁动脉与数字浪潮交织,当制度优势与市场活力共鸣,中国物流业必将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优服务,为高质量发展铺就坚实通途。(贺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