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办学校、任团长 张建琴:碗碗腔传承的甜与酸
碗碗腔是流行于孝义民间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后来,逐渐衍变成为一种演员登台表演的地方新剧种。张建琴对艺术的态度,如同她所演唱的碗碗腔一般朴实无华,却在细微处透露出了难得的真挚和坚韧、执着。
A 无心插柳:与碗碗腔成欢喜冤家
如今的张建琴谈起碗碗腔来如数家珍,言语间有着一份痴迷,但回想起当年初入这一行,却有着几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从小压根就没想过要唱戏,家里人也不愿意我吃练功那份苦。”张建琴是孝义市梧桐村人,11岁时就以一曲《见了你们格外亲》,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心,让碗碗腔剧团的领导瞄上了,第二年就送来了考试通知。她不愿去考试,被剧团领导苦苦寻得,几经劝说,终于参加考试,进了剧团。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加上师父的出名严厉,让张建琴几经退缩,几进几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母亲虽然心疼女儿,但她更深知这个道理,鼓励她坚持走下去。“既然学了,就要学出个样儿。为老百姓唱一辈子戏,为碗碗腔争光。”打定主意的张建琴把这当作了一生的追求。
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张建琴随着那清新悦耳的碗碗腔,伴随着舞台上下的风风雨雨,用她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
从15岁时在《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开始,一炮走红,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在《洪湖赤卫队》中塑造的韩英,《海岛女民兵》中的玉秀,《把关》中的翠青,《拷红》中的红娘,《逼婚记》中的洪美容,《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大刀王怀女》中的王怀女,《状元与乞丐》中的胡四,《爱情的审判》中的凌晓芳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称道的是她在“风流三部曲”中精心塑造的柳梅、银杏、柳大凤三个当代女性的典型形象,更可谓“技高一筹”。
张建琴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上刻苦勤奋地练功、不厌其烦地反复琢磨唱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行云流水、韵味浓郁的演唱风格。她力求每个角色都有新突破,逐渐形成了既生活化又个性化的表演风格,并大胆突破了碗碗腔的传统演唱模式,将京剧、地方民间小调、豫剧等引入碗碗腔声腔体系,使碗碗腔的“尖音子”“二音子”更如行云流水般圆润委婉。
B揣摩人物:终摘“梅花奖”
与同时代的演员相比,你很难说张建琴的表演风格属哪方哪派。这也许与碗碗腔形成的时间较晚有关。但对张建琴来说,这一不利因素无形中又造就了她既不受传统束缚,又可广采博学的表演新路子。无论演花旦,闰门旦、刀马旦以及扮演现代人物,张建琴都不受行旦所限,不受古装戏与现代戏之限,台上演来得心应手。在表演风格上形成了自己既生活化又不失个性的独特风格,唱腔艺术更是别具一格,独有情韵。
张建琴的表演规范优美,一招一式,一眉一眼,抬手动脚都非常讲究,在表情达意上很有尺度,让人感到自然逼真,又形神韵和谐统一,让观众看得过瘾,给人以美的享受。她的唱腔丰富多变,把握准确,喜剧唱得滑稽,闺门小旦则唱得优美稳定,演唱青衣声音又放得宽,悲剧则唱得收敛调子沉,把人物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了观众。无怪乎观众都喜欢看张建琴演的戏,将她誉为“吕梁山上的百灵鸟”。
40多年来,张建琴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平均每年演出100余场,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的大型碗碗腔现代戏《酸枣坡》,是张建琴与剧团一班人下矿井,访矿工,深入生产一线,收集创作素材创作出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剧本创作排练成后,她带领剧团先后深入全省各乡镇巡回演出几百场。把戏送到吕梁山最偏远的山庄窝铺。山里不通公路,有时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赶到,“村里唱台戏本来就不易,面对朴实善良的乡亲,不好好唱,于心不忍。更何况,我是个党员,是从庄稼地里土生土长的戏剧演员,就更应该还戏于民。”她说。
通过常年的演出实践,张建琴慢慢领悟到,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最重要的是能够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人物本身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演员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就是去体味这个人物的人生。演员要体验人物内心,跟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样角色才能鲜活立在舞台上,而不仅是框架外形。”她说。
兢兢业业地实践演出和学习,终于让张建琴在《风流父子》《风流姐妹》《风流婆媳》中攀登到了新的艺术高度,1999年荣获中国戏剧第十六届“梅花奖”,对于一个地方小剧种的县级演员来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在观看了张建琴的演出后,极为赞赏地说:“你的身段好,嗓子好,节奏感也强。”欣然收张建琴为徒。自此,张建琴在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上,根据人物性格因人行腔,因人设腔,以腔唱人,以腔塑人上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C 退居幕后:担起碗碗腔传承重任
传承一个剧种并非单凭一两个优秀演员就能搞定。原孝义市文化局副局长宋联湘是张建琴的“那口子”,他还兼任孝义碗碗腔剧团团长,团里排新戏,演员出身的宋联湘总是和他们一道排练。2003年,因工作过度操劳,宋联湘不幸因病去世。为了振兴孝义碗碗腔剧团,她化悲痛为力量,挑起了大梁,担任了剧团团长。
为了让碗碗腔戏曲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在剧团经费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张建琴大胆决策,在吕梁内外招收了30多个山里娃,成立了碗碗腔艺术学校。不论严寒酷暑,张建琴都把自己对碗碗腔艺术全部的爱,投入到对这些孩子的培养上,一招一式地教,一字一句地教。“没有舞台上的摔打就不会成长,但演员从课堂走到舞台的过渡是非常艰难的,我能做的就是耗在排练厅里,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反复地给他们示范。演员们要经历从学戏到创作的过程,就先要按照传统经典一招一式地学好,才能慢慢从中领悟碗碗腔创作的理念。”2006年,孝义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她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谈到碗碗腔现状,张建琴神色黯然,“近两三年的情况越发不如以前,受煤炭形势的影响,村子的经济情况也不如以前,越发给不了钱。近的地方,8000元刚能够开支,现在为了推广,有的地方观众又非常喜欢,村子里有戏台,又负责接送,管吃住的情况下,7000元现在也去。”张建琴说,“现在团里有正式工50多个,政府给发着80%的财政工资,但还是有20多个临时工。演出收入要用来交医疗、养老保险,给临时工发工资等。”
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近年来,该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传统戏剧表演中融入了杂技、武术、魔术等元素,以学生为主力排演了《磨盘山》《柜中缘》《三岔口》《界牌关》等折子戏、选场选段和《下河东》《状元与乞丐》《出水清莲》《逼婚记》等本戏,创作成果有目共睹。2009年11月,由她主演的电影《酸枣坡》喜获好莱坞第五届“金天使”大奖。由她主演的碗碗腔小戏《打老婆》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奖,轰动首都。随着综合实力和艺术水平的不断升华,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参加了《走进大戏台》等节目,登上了我省春晚和2010年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并获奖无数,成为广大观众一致赞扬和认可的艺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