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晋南威风锣鼓 声动风雷显洪威(组图)





跨开双腿,挺起胸膛,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少则百人,多则三四百人……这个传说起源于帝尧时期的威风锣鼓,一敲,就是4000多年。
威风锣鼓最早用于社日祭祀土地神及求神祈雨,最后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节目。旧时规模较小,一般为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为“八面威风”。
不过,晋南威风锣鼓真正闻名于世,是在1985年以后。从那时起,随着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临汾市各县市都开始对威风锣鼓的历史渊源、鼓乐曲牌、演奏技巧等进行搜集整理,并不断创新。1992年,临汾市还专门成立了锣乐艺术学校,从各县市遴选有锣鼓天赋的少年进行培训。1989年,临汾市威风锣鼓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40周年文艺汇演,让威风锣鼓全国闻名。1990年,由410人组成的临汾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作为第一个登场表演的节目,轰动全场。2011年,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勇更是将威风锣鼓带出了国门。
在临汾的许多地区,本地人一直叫“打锣鼓”为“打威风”。张勇说,威风锣鼓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独特的锣鼓打法、演奏者的独特表演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一场成功的威风锣鼓表演,每一个细节仿佛都在展示着“威风”。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