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专题库 > 2022专题集 > 2022网络中国节之元宵节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民快评|汤圆,圆圆

2022年02月15日 11:05    来源:新民晚报    王蔚

  当年,一首台湾歌曲《卖汤圆》红遍大江南北,几乎成了元宵节的“标配”。汤圆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美食。捧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在手里,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圆满、和美生活的向往。

  元宵节少不了卖汤圆的盛况和买汤圆的热切,这已成了一种仪式。相传,汤圆起源于宋朝,是当时在明州(浙江宁波的古称)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口软糯,甜在心里。

  宁波汤圆很好吃,这是口碑。其实,幅员辽阔的中国,到处都有引以为傲的家乡汤圆。比如,我吃过四川的麻辣汤圆;吃过上海七宝的肉馅汤圆;吃过贵州遵义的吴家油炸汤圆;吃过泡在猪心、猪肺汤里,撒上葱花和白胡椒的重庆心肺汤圆;还在海南三亚尝过一小口鸡屎藤汤圆。

  今晚,我家要做的是我最爱吃的擂沙汤圆,昨晚就把食材备好了。

  曾经,有关部门出台过“速冻汤圆”国家标准,从和面、制芯、成型、速冻到包装,都有严格的规格和质量要求,连用多少糖、放什么样的馅都有定额定量的要求。但是,这个标准在实施了一段时期后被废止了。请教过一些食品行业人士,认为像汤圆这样的民间小吃,国家标准不宜定得太细,这样既不便于执行,也无助于各地美食的推陈出新。没有了国标的汤圆,不等于就可以在质量上随心所欲或以次充好。国家有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等一系列“大法”约束着食品企业的每一项行为,这是在为百姓的舌尖安全托底。以现做的滚粉式汤圆为例,很多店家都会自觉遵守必须24小时内出售的原则,这也是商家的良心和操守。

  就像叶圣陶说过的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许多事情是要遵从一定法则的,而具体到细节上则更应该百花齐放。拿汤圆来说,酸甜苦辣咸皆可入馅,但形状一定是要圆的,否则就变成糕了,这就坏了元宵吃汤圆的“规矩”。

  什么汤圆最好吃?心中向往的才最好吃。这或许就是汤圆的“教无定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新民快评|汤圆,圆圆

2022-02-15 11:05 来源:新民晚报

  当年,一首台湾歌曲《卖汤圆》红遍大江南北,几乎成了元宵节的“标配”。汤圆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美食。捧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在手里,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圆满、和美生活的向往。

  元宵节少不了卖汤圆的盛况和买汤圆的热切,这已成了一种仪式。相传,汤圆起源于宋朝,是当时在明州(浙江宁波的古称)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口软糯,甜在心里。

  宁波汤圆很好吃,这是口碑。其实,幅员辽阔的中国,到处都有引以为傲的家乡汤圆。比如,我吃过四川的麻辣汤圆;吃过上海七宝的肉馅汤圆;吃过贵州遵义的吴家油炸汤圆;吃过泡在猪心、猪肺汤里,撒上葱花和白胡椒的重庆心肺汤圆;还在海南三亚尝过一小口鸡屎藤汤圆。

  今晚,我家要做的是我最爱吃的擂沙汤圆,昨晚就把食材备好了。

  曾经,有关部门出台过“速冻汤圆”国家标准,从和面、制芯、成型、速冻到包装,都有严格的规格和质量要求,连用多少糖、放什么样的馅都有定额定量的要求。但是,这个标准在实施了一段时期后被废止了。请教过一些食品行业人士,认为像汤圆这样的民间小吃,国家标准不宜定得太细,这样既不便于执行,也无助于各地美食的推陈出新。没有了国标的汤圆,不等于就可以在质量上随心所欲或以次充好。国家有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等一系列“大法”约束着食品企业的每一项行为,这是在为百姓的舌尖安全托底。以现做的滚粉式汤圆为例,很多店家都会自觉遵守必须24小时内出售的原则,这也是商家的良心和操守。

  就像叶圣陶说过的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许多事情是要遵从一定法则的,而具体到细节上则更应该百花齐放。拿汤圆来说,酸甜苦辣咸皆可入馅,但形状一定是要圆的,否则就变成糕了,这就坏了元宵吃汤圆的“规矩”。

  什么汤圆最好吃?心中向往的才最好吃。这或许就是汤圆的“教无定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