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文化添上科技的翅膀
回望历史,从内容到画风,走在时代之先的敦煌壁画一直很“潮”。在中原连接西域的开放前沿,各种新事物首先在这里“着陆”。开放与创新,让这些新事物演化出“中国化”的新形态,并广为传播。
古老、遥远、神秘,这是敦煌最常示人的样子;现代、可触、有趣,敦煌正揭开面纱,缓缓露出另一半容颜。
“C位”菩萨
“C位”的菩萨?在敦煌工作了13年,杜鹃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不是第285窟西魏的菩萨嘛”。
这是个常在娱乐节目中出现的词。众人中站在中央“C位”的角色,颇有些独霸天下的意思。而壁画中,眼目低垂的众菩萨却不争不抢,它们并排站立,平和从容。配图文字这样写道:“只要功夫练到位,站在哪里都是C位。”
脑洞大开,来自古老与现代的碰撞,1652岁的莫高窟和20岁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擦出了火花。2017年底,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今年6月上线的“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是子项目之一。
在古代敦煌,佛教信徒为莫高窟营造提供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他们被称作“供养人”。“数字供养人”借用了这一概念,网友只需花0.9元,就能参与到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中。
而他们也将获得来自敦煌的“智慧锦囊”。壁画与趣味解读相得益彰,令人忍俊不禁。“C位”菩萨就是锦囊之一。
平衡是项目负责人、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鹃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在守住原真性的同时,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磨合挺难的。”
在一份“智慧锦囊”的沟通草稿中,冲突跃然纸上。面对正在听法、静心沉思的菩萨,双方提炼出看上去完全不搭界的两种意思:“悟”与“戏”。“轻云蔽月,流风回雪,倾听内心的自在洒脱。”这是莫高窟守护者眼里的菩萨。腾讯则轻松俏皮,“天天刷剧,也要花点时间看看自己的内心戏”。
破与立“拉锯”后,古老敦煌在迅速更迭的网络洪流中抢下“C位”。项目上线一个月,6万多网友打开“智慧锦囊”,捐资助力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工作。筹资额满后,这座营造于公元962年前后、总面积达585平方米的洞窟,将启动300dpi高分辨率图像的采集工作,数字资源将得到永久保存。
佛窟也俏皮
因数字化“活”起来的千年石窟还能更好玩吗?
今年4月,一只“落汤狗”让莫高窟在网上“火”了。短短几天时间,莫高窟官网微博粉丝数量从7万涨至14万。
这本是一条可按常规发布的消息:因雨雪天气,莫高窟暂停开放。微博编辑王芳芳视角一换,让小狗乐乐登场宣告了洞窟暂闭的通知:“窟霸乐乐早起巡山已回,路况可见图片。”图片上,乐乐满身泥水,狼狈不堪。
满脸“囧”意的乐乐,让网友乐了。窟霸、巡山大王、莫高窟侍卫,被“圈粉”的网友不仅给乐乐起了许多爱称,还“八卦”出了乐乐的身世、“太太”和每天要“巡护”的范围。“高冷”的莫高窟变得可亲可近了。
寻找古老洞窟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是敦煌研究院近年来致力的事情。
杜鹃介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依托敦煌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壁画素材,他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对敦煌文化进行多维度的价值挖掘,古老的敦煌石窟在大众视野中鲜活了起来。谷雨耕种、立夏品酒、小暑摇扇,透过“敦煌岁时节令”系列趣味动图,古典雅致之美从壁画中脱逸而出。
菩萨“同色号”口红、词汇量颇大的“敦煌小冰”、动画片《舍身饲虎》《降魔成道》……多元化文创产品和趣味化服务让大众有了越来越多接近古老文化的机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
透过可爱俏皮,“正解庄严”仍然是这些源于敦煌的新生事物背后的浓重底色。
“敦煌艺术历久弥新。1600多年前,画师用画笔绘下了艺术创作之路。今天,我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匠心延续下去,走出今天的数字之路。”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说。
“科技赋能文化,给文化遗产单位添加了科技的翅膀。”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说,“我们希望利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融进现代、接近青年,希望年轻人不仅能了解敦煌文化艺术,更能了解敦煌的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