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遇到科技:故宫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8年10月24日 1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官云

  “只有全方位融合,才会把故宫这样珍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播好、传承好。”19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在北京如是说。

  10月18日,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在北京开幕。在19日举行的一场分论坛上,冯乃恩为听众们讲述了近年来故宫在数字化、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果。

  故宫文化是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故宫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在当天的发言中,冯乃恩首先大致数了数故宫的“家底”。他说,紫禁城里的古建筑,具有古朴的、精致的等特点,这才能让大家来到故宫,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蕴。

  据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介绍,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其中不乏珍品。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众多织绣文物以及明清家具。前段时间,故宫家具馆正式开放,精美展品一度引人惊叹。

  “故宫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和文化’。”冯乃恩同时表示,谈起传统文化,大家可能觉得,既然是传统的,它一定是古老的。其实,无论是六百年前的明朝还是三百年前的清朝,故宫的宫廷文化在每个时代,都会引领它当年的时尚。

  文化与科技融合:科技助力文物修复

  现代科技与传统修复技艺的结合,也能让传统技艺更好发挥作用。前些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风靡一时,它讲述了故宫的一批文物修复师们,如何以精湛的技艺修复文物的故事。

  但冯乃恩说,科学手段的介入,不仅能够帮助更为准确地解决诸如配方、材料等量的配比问题,更能解决技术难点的突破。而且通过长期积累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又能为数字技术手段包括人工智能参与到修复中提供诸多可能。

  “故宫文物医院中有大量科学仪器在工作,库房、展厅、古建勘察现场,也都有不同的数据采集仪器在工作。”冯乃恩表示,所产生的海量精准前期调研数据,与心口相传的感官经验相结合,才能科学判定下一步具体修复方法,并有效监测修复过程、追踪修复效果。

  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同样,有了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的加盟,故宫可以变得很时尚。今年7月25日,由音乐人张亚东与方文山打造,易烊千玺演唱的《丹青千里》上线,它以故宫藏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而成,收获大量好评。

  资料图:“故宫社区”发布会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举办。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更早一点,故宫开发的系列APP中,既有学术气息浓厚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注重移动端和互联网语言的“皇帝的一天”。在“故宫社区”中,用户还能够“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体验一个“故宫式”的线上生活空间。

  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应该是双向的,既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也要让公众参与其中。冯乃恩表示,融合更能通过出版、展览、集群化的数字产品、文创产品等,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独特生活方式,就是让博物馆成为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生活中缺不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将文化享受生活化。让故宫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粹,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冯乃恩解释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当文化遇到科技:故宫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8-10-24 1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