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专题库 > 2013深圳文博会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走出去”的大舞台

2013年05月16日 06: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杨阳腾 韩秉志
    ——写在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之际(下)

    已成功举办8届的文博会文化产品出口总交易额高达735.75亿元,展会规模、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连年攀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和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的重要舞台,一批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正从此走向广阔的海外市场。

    助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作为专业化、综合化的文化产业展示和交易平台,让更多的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文博会的一项重要使命。从第二届开始,文博会便开展海外招展代理,先后与26家海外优秀代理机构签订代理招商协议,面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招商。8年来,文博会已积累了8万余名海外采购商资源,强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成立于1958年的遵义杂技团是在文博会上成长起来的文化机构之一。在第三届文博会上,遵义杂技团的杂技晚会《依依山水情》与美国中美文化传播公司签约,接着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客商签下了5份订单,总金额超过600万元;在第四届文博会上,与美国、西班牙、韩国等商家签订了合同;在第五届文博会上,与国内外投资者签约项目6个,招商引资近6亿元。签约之后,遵义杂技团在澳大利亚、美国、芬兰、韩国、日本等国轮回巡演。借文博会平台,遵义杂技团打开海外市场,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杂技界异军突起。天津福丰达公司的环幕立体电影系统也从文博会的平台销售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欧美建立了60多所环幕立体电影院。

    借助文博会,闽南特色纸质画、青海唐卡、平湖纸龙舞等曾经养在深闺的“非遗”也开始走向国际。2011年,7500平方米的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专馆中,6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平湖纸龙舞都在文博会上向海外参展商和采购商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国际采购商满载而归

    文博会在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为中外文化企业搭建起了重要的交流互动桥梁。如今在文博会现场,外国客商随处可见,文博会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2010年,文博会海外出口交易额突破100亿元,2011年8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2万名海外参展商汇聚文博会,2012年在美国和欧洲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文博会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仍超过115.22亿元,吸引约13.17万人次的海外专业观众观展。

    为力促国际采购商与国内展商实现成功洽谈和交易,文博会充分了解参展商产品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广泛调配国际资源。2011年文博会上,仅阿拉伯地区采购团的采购金额就超过18.46亿元,来自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还与专门出品油画、版画、家居饰品的深圳闲云工艺饰品公司签下13个订单合同,签约金额达到2000万美元。深圳文化企业借助文博会汇聚全球采购商的良机,“足不出户”就把特色文化产品卖到国外。

    海外与中国合作的平台

    文博会也为艺术跨国界铺架桥梁。连续4次参展文博会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就与文博会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优秀教师作品邀请展”成为文博会上一大亮点,31位俄罗斯教授和画家的代表作品参展,包括两位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第九届文博会依然会端出这一“艺术招牌菜”。

    2012年文博会上发布的海外文化企业投资合作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海外文化企业认为中国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有进入中国发展业务的计划。而深圳与北京、上海、香港一样,均是海外文化企业希望进入的目标城市。调查还显示,文博会在海外知名度颇高,超过50%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文博会,并将文博会视为海外文化企业与中国文化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与日俱增,海外采购商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也日益提升,文博会的品牌在国际市场更是越叫越响。中国—阿拉伯经济联合会会长Adel就表示,文博会作为最具规模、最具效率的文化产业博览盛会,各国文化在此交融荟萃,通过这一国际化文化交易平台,不仅让国际采购商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加快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