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库首页 > 文化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牌编剧”王丽萍:上海给了我创作的天空

2011年12月06日 10:32   来源:解放日报   李君娜
    尽管去年已有赢了口碑又赚金杯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今年,王丽萍再度不负众望,交出《双城生活》的答卷。

    业界习惯叫她“金牌编剧”,她更愿意说自己是个“文字的记录者”。12年前,她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上海;12年里,她创作了数部收视和口碑俱佳的影视作品。“大家都说这是上海的编剧写的,是上海的原创力量。我为此感到高兴。”

    初入上海

    来上海之前,杭州姑娘王丽萍是安徽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工作之余,王丽萍写了以上海普通家庭为背景的首部电视剧作品《婆婆媳妇和小姑》。该剧甫登荧屏,引来一片叫好,也为王丽萍赢来大众电视“金鹰奖”。

    命运的转角同时不期而遇。看到王丽萍的创作潜力,上海方面向她伸出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橄榄枝。“当时,除了上海,北京也提出类似邀请。不过上海的速度更快。从开始调动到一家三口在上海办好户口,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王丽萍说。

    在王丽萍看来,影视行业良莠不齐,容易杂乱无序,而深植于城市的契约精神同样体现在上海的影视行业,这一点让她觉得“比较靠谱”。

    不急不躁

    来到上海后照理要抓作品,怎么抓是门大学问。王丽萍说:“刚到上海时,因为太急于出作品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反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中。后来,我有一段时间停止写东西,直到创作《错爱一生》才有了突破。”

    《错爱一生》从2002年写到2004年,尽管主演韩雪、温峥嵘等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但该剧凭借扎实的剧本创作被央视采购中心看中,并创下央视高达30遍的重播纪录。

    王丽萍说:“我很感谢上海的领导,他们给了我特别宽松的创作环境,从我一来上海就没有要求我一定要在多少时间内交出作品,也从来没催过我。领导一直强调,应该尊重作家的创作规律。”

    同样在“宽松”的环境下,《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戏,王丽萍不急不躁地写了一年多。她说:“特别冷静,也很从容。不像很多戏,有题目后先去找投资方,然后再根据投资方的要求命题作文。《媳妇的美好时代》一直写到第27集,我才去找投资方,所以剧本投注的感情很纯粹。”

    《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韩国和日本接连获奖,一扫之前日韩剧独抢“家长里短”风头的现状。王丽萍本人更目睹了400多个日本配音演员“争演”毛豆豆一角的盛况。“作为一个上海引进人才,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为上海争光了。”

    多接地气

    从最早的《婆婆媳妇和小姑》到后来的《错爱一生》、《保姆》、《我的美丽人生》,再到最近的《双城生活》,王丽萍笔下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也都是接地气的现实题材。她说:“只要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电视剧贴近群众、接地气,才好看。”

    在积累素材方面,王丽萍特别感谢生活在上海的市民。“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采访’上海各行各业的人,比如警察、工人、保安、保姆、老板等等,他们都会很无私地告诉我他们的生活,甚至他们的隐私。这一点特别可贵。”

    王丽萍是上海荧屏的常客。“2000年的时候,经朋友推荐,我去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帮忙策划节目,后来我又成了《社会方圆》的节目嘉宾,之后也是《相约星期六》的嘉宾。做这些节目对我而言,最可贵的是能通过接触节目嘉宾获知大量真实的生活案例。《媳妇的美好时代》中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的‘遗嘱’纠纷的原型就来自于在节目中接触到的真实案例。”

    “随着东方卫视等平台在全国收视份额的扩大,上海制造的影视舞台会越来越宽广,并吸引更多的文艺人才到上海开拓一片天地。”王丽萍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