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俗”横行传世作品少
曲艺界人士会诊文化市场大问题
“现在‘三俗’(庸俗、媚俗、低俗)不只是在曲艺界,还包括影视……”昨日,中国曲协副主席、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黄宏在中国曲协主办的座谈会上如是说。该座谈会虽然主题为“全国曲艺界坚持‘三贴近’、促进曲艺事业健康发展”,但与会的曲艺界人士大多在批判“三俗”之风,并感慨现在文化市场产量大,但传世作品太少。
黄宏说,“三俗”在文化领域很普遍,目的之一就是把人弄笑。在他看来,“笑有五个层次:噱头、滑稽、幽默、诙谐、机智。噱头是最容易的。之所以‘三俗’的多了,是因为低俗很容易,而高雅的难搞。好的喜剧作品要机智,是聪明人写的、给聪明人看的,人看了会更聪明”。
在黄宏眼中,优秀文化具有的特征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力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反之,则是“来自外来的模仿、提醒后都不自觉、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自由和为自己着想的不善良”。他反问:“艺术作品中有没有‘苏丹红’?它毒害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精神!”
就文化市场现状,黄宏也有话要说,“这些年文艺作品数量大,投资也大,但能让人记住的不多,打下烙印的、传世的不多。而且现在极度缺乏良性的文艺批评”。在他看来,一个怪现象是,“炒作显示出繁荣,谩骂取代了批评,张扬标榜着富有,低调则意味着平庸”。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也直言,一些艺人为了出名、发财,就忘了自己的责任,低俗、媚俗的作品出现了。此外,抄袭、剽窃在曲艺界也不少见,“比如说相声的把一些大师的作品改了,变成了他的作品;评书上演员演绎别人的作品却不提原作者”。姜昆也以相声界为例,一些相声剧场以低俗的作品吸引观众,信奉“包袱主义”。
山东省曲协主席孙立生则总结出中国文化市场“十大怪现象”:不缺热闹、缺少热爱;不缺新奇,缺少新作;不缺理智,缺少理想;不缺自负,缺少自省;不缺灵气,缺少灵魂;不缺传人,缺少传承;不缺票子,缺少票房;不缺笑星,缺少笑声;不缺崇拜,缺少崇高;不缺导师,缺少导向。
不过,虽然呼吁抵制“三俗”,刘兰芳也强调,“我们不是说要回到‘简单说教、塑造高大全人物’的老路上,而是倡议文艺作品要更贴近基层,具有平民情怀,做到雅俗共赏”。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则认为艺术无高雅、低俗之分,而作品则有雅俗之别。他为艺术家们开的“药方”是:要有艺术自觉、自信、自强和自尊。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