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复制文化遗产与文化关联多少?

2011年07月04日 16: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戴军
    源自中国手机市场的“山寨”风蔓延到了房地产界。一家名为“五矿建设”的中国公司投60亿巨资,在广东惠州原样复制奥地利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斯塔特小镇,此举最近引发国内外媒体的热议。

    哈尔斯塔特是奥地利一个风光秀丽的小镇,这里坐拥湖光山色,有着优雅的教堂、古老的旅馆和美丽的村舍。每年,至少有80万游客来这个仅有900居民的小镇参观。

    《华盛顿邮报》6月17日报道称,当地居民在获悉他们的家乡将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惊现“山寨版”后情绪复杂。有居民公开表示,他们很荣幸自己的小镇能被“五矿建设”相中,成为其复制的对象,镇长亚历山大·舒尔茨更是将该项复制计划形容为“哈尔斯塔特镇的骄傲”。但也有不少人对这种事先不打招呼就来克隆的做法感到吃惊和愤怒。一名奥地利籍欧盟议员甚至公开表示,将提交欧盟讨论此事。他说:“中国复制欧洲文化财富必须在公平基础上进行,不能只是复制品获益,小镇也须获益。”

    事件也引发了是否涉嫌侵权的争论。但广东圣方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颜宇丹认为,“哈尔斯塔特村不是一个商标,建筑外观设计也没有注册专利,开发商仿制建造属于模拟性质,不构成侵犯知识产权。”“五矿建设”一负责人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也否认了侵权的问题。负责处理哈尔斯塔特镇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奥地利纪念碑保护办公室主任芭芭拉·纽鲍尔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该复制项目侵犯了小镇的知识产权,如果有业主认为他们的权利确实受到了侵害,那么可以对开发商单独提出控告。

    “山寨”洋建筑在我国早已横行多年,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复制欧洲小镇。比如,上海的安亭镇于2006年建造完工,它看起来像一个典型中等规模的包豪斯风格的德国城镇。近年来,地方政府刮起的国际山寨风,更使得建筑形式版式繁多,从瑞士英特拉根小镇,意大利托斯卡纳兰溪堡、威尼斯湾,到奥地利哈尔斯塔特村、德国新天鹅城堡,包括欧式、威尼斯水宅、荷兰村、美国乡村、瑞士风情等等,就差非洲风情没有出现了。

    有人将盲目模仿洋建筑,列为城市建设十大“酷刑”之一。有关类似项目该不该上,是否应该事先征得对方的许可,如何“均利”,怎样才能不陷入法律的困局,似乎都不难找到答案并得到解决。问题是,这样的复制与文化真的搭界吗?

    无独有偶,此前有报道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素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出口”美国,仿建于亚特兰大“亚洲村”。该想法同样遭到了国内专家的质疑:岳麓书院“落户”美国,单纯地复制建筑未必能营造出文化氛围。还有人担忧,亚特兰大这个“亚洲村”是一个商业旅游文化区,商业味儿浓于文化味儿,很容易让书院染上世俗意味,最终沦为摆设。

    事实上,五矿集团之所以不惜重金去山寨奥地利的一个知名村庄,也仅仅是把其当做了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把其当成了公司的一个经营业务。从这个山寨版村庄的定位就看得出来,他们打算把这个复制品建成一个低密度、高端的欧式风格住宅开发区。说到底,这不过是一个现代版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已。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去刻意地避开产品复制这个敏感的话题。其实,山寨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初学书法的人,没有模仿的过程,大家从何而来?只是模仿不光要模仿外壳,还要模仿理念,当然,一切都要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而且不以牺牲环保为代价。

    也有论者指出,国内地产商在开发地产项目过程中“克隆”异域风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中式风格的项目开发却不多见,这与我们对洋建筑盲目崇拜、对本国建筑文化不自信有很大关系。究其原因,是国内地产业原创力不足还是市场本身的逻辑?值得深思。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素有“岭南名郡”之称,近年,随着开发商的引进,原本美丽的自然环境却遭到破坏。看来,所谓“克隆”奥地利乡村,不过是商人打出的一张文化牌罢了,归根结底其实跟文化关联不大。

    如果为了一种美而致使原生态的自然美遭到破坏,这恐怕有违人们享受乡村美景的初衷,事实上,我们可以复制异域村镇的自然风景、亭台楼阁,但我们却无法复制人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及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而没有这样的“软件”做配套,置身新的哈尔斯塔特小镇,不可能有原来小镇的感觉,因为只要出钱,任何村庄都可以山寨,但文化却无法克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