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企业"被上市"? 怎么花钱成了问题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中国影视企业"被上市"? 怎么花钱成了问题

2011年03月24日 10:25   来源:文汇报   王磊
    一方面,“谁上市谁英雄”的情绪正在影视圈蔓延;另一方面,据说近来圈内谈论很多一个话题,竟然是“影视制作公司是否适合上市”

    主题是“影视‘钱’景”,被高频率提及的词语是热钱、上市、市值,侃侃而谈的是投资银行、影视业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高管。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电视剧上海制播年会论坛,更像一个财经峰会。

    眼下,“谁上市谁英雄”的情绪正在影视圈蔓延,而且“上市”激发想象,不管上没上市,也不管自己有没有上市可能,似乎众多圈内人都陡然生出了财大气粗的豪迈。但在一片“钱不是问题”的喧哗中,也有冷静的人。

    上市,还是“被上市”?

    2009年,“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影视企业;2010年,“华策影视”也登陆创业板,人称“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同年12月,“博纳影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在国内同行中第一个另辟蹊径跑去境外上市。有消息称,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光线影业、小马奔腾等近10家影视企业今年有心在国内或海外市场上市。

    “但有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以投资人身份在论坛上发问:“影视企业究竟怎么赚钱?”导演演员有片酬、电影院卖电影票、电视台卖广告……而影视制作公司,这一头要大把投入制作成本,在那一头,却遭遇院线和电视台“打压”,常常由人家“定价”,或者说是“分账”,可“账本”被人家攥在手里……弱势而尴尬。不过硬的赢利模式,模糊的“钱景”,让人胸闷,更让清醒者们心忧:尽管上市圈钱在一些人眼里是“最有效的赚钱方式”,可将来拿什么回报投资者?难道就厚起脸皮不管不顾“捞一票再说”?

    上市后,影视圈的确来钱了。“华谊”市值超过90亿元,“华策”上市让编剧刘恒和邹静之一夜间跻身千万富翁。不过,扑面而来的巨资带来了一个问题——近来圈内谈论很多的话题,竟然是“影视制作公司是否适合上市”!这本应该是在上市之前就有明确答案的。

    21世纪福克斯、派拉蒙、联艺等全球影业巨头,没有一家上市或准备上市。为什么这些积累了八九十年家底、资源丰厚而品牌响亮的“老大”们不上市,涉足市场不过十年有余的中国影视企业却像跑百米一般冲刺上市?“博纳影业”老总于冬想出来的答案是——我们被资本推着走,“被上市”了;而充当推手的资本,是“无知者无畏”。他说,在与诸多投资人接触中,他发现他们其实不了解影视圈的运作,包括赢利模式;他们脑子里尽是些概念性的东西,很可能“说着说着,就把自己说相信了”。

    “海润影视”总裁赵智江坦言,他们公司内部曾就是否上市发生过争论、产生了分歧。影视企业不同一般,做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项目,彼此差异很大,上一个项目成功了,下一个却可能一败涂地,比如电视剧、电影能否大卖,往往很难预见。这就没法让投资者看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看到可预期的“钱景”——而可持续性和可预见性,恰恰是资本最关心的问题。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给“影视企业不同一般”补充了一条:影视业靠创意,创意必须“保密”,但上市要求“透明”,这等于在给对手“看底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