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证书比"文物"还贵:200元地摊货变身康熙古物

2011年03月16日 09: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在昨天3·15晚会上曝光的众多消费黑幕中,还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如今提到收藏品,人们往往选择信任权威专家以及那一本本精美的鉴定证书,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所谓专家在明知是赝品的情况还能出鉴定证书,只要你肯出钱,一般是文物价格的百分之二。以下是晚会现场记者的调查:

    记者:记者花两百元钱买的小瓶,经刘老师一鉴定,成了价值20多万的光绪仿品,身价一下翻了上千倍。没想到记者一提到开鉴定证书,小绳身价又翻了几番。

    刘育新:这个花刻划太好了,是上百万的东西。

    记者:这下宝贝又老了一百多年,宝贝年代涨了,宝贝的鉴定费用自然也得跟着涨。

    记者:要开到康熙,咱们得多少钱?

    刘育新:最少两万。

    记者:开到光绪呢?

    刘育新:八千。

    记者:经过讨价还价,记者最终以1600元的价格给小瓶开了证书,上面的年代写的是清康熙。

    记者在地摊上花200元买的瓷瓶,北京聚宝斋鉴定中心鉴定师刘育新完全能看出是仿品,但出了1600元之后,就成了清康熙年间的古物,身价一下翻了上千倍。晚会结束后,《新闻纵横》值班编辑就此采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京南,他说这种用鉴定书换钱的现象在文物界确实存在:

    周京南:开证书好像还没有什么特别硬性规定,就是确实从事这方面专业的,而且是有据可查、有据可考的这么一个人。古玩大众收藏热的兴起,催生了一批不太讲道德的专家,叫做认验为真,认伪为优,认劣为精这样一些专家。而这方面的专家是地方上会出现的比较多。为了利润所驱使,或者把一些并不好的低档的东西有意识的抬高价格这是有的,这种现象肯定是百分之百存在。

    周京南:这种事现在还真是不好管,而且国家现好像也逐渐意识到了,包括我们一些文物的收藏其实也遇到这种现象。但是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因为文物鉴定这个东西,哪怕一些权威机构、一些权威大师也有打眼的时候,这种打眼很难,咱们可能认定是真的,可能专家之间,比如北方和南方专家间的认可可能就会产生偏移,这就很难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范了。

    对此,北京律师协会招投标与拍卖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关鑫律师认为,虽然国家对鉴定资质以及鉴定结果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但是如果涉及故意做出错误鉴定,应该认定为欺诈:

    关鑫:比如他明确说了你这个东西是真的,然后最后又经过文物鉴定局的鉴定是假的,我觉得他应该承担欺诈责任,而且是属于共同欺诈。

    记者:谁跟谁共同?

    关鑫:那就是出鉴定的和那个卖的,所以你看真正的那些文物专家,他是不给你出这些东西的。

    又是一年3·15,我们欣喜的看到众多不问人知的消费黑幕曝光在阳光之下,但是暴露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我们期待有关方面对此持续深入关注,能够早日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汪群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