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文化产业如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年01月21日 15: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董大汗 李亮 王新荣 李雪钦
    深入解读文化产业如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艺术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文艺家、企业家、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等各方人士,请他们深入解读――

    文化产业如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如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从而将文化产业逐步从理论层面上升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概念。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再一次把文化产业提升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1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

    数据客观 成果可观

    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才能称为支柱性产业。京沪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已逾当地GDP5%

    10余年间,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发展势头强劲。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李小磊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超同期GDP增速大约6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7630亿元,增长了121.8%,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提高了将近0.3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相当于同期GDP的2.5%左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展较快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按国际标准,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以上,才能称之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新闻出版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艺术品业等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另如移动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在迅速崛起;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继涌现的同时,大量民营文化企业也在迅速成长,逐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其中,电影业的快速发展格外引人注目。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介绍,从2000年至今,中国电影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全国电影票房只有9.6亿元,2010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国产电影只有83部,2010年突破500部;2000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只有4.6亿元,2009年达35.1亿元;中国电影院在2000年是1000家,2010年近2000家;全国电影银幕2002年是1019块,2010年已近5000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介绍,新闻出版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和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10668.9亿元,占同期GDP比重接近1%,实现增加值3099.7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新媒体新业态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角。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同期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占网民总数的60.8%,数字电视用户比2008年增长36.94%。而出版业则保持持续增长,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出版机构企业化转制。以传媒产业为例,据统计,2009年前3季度,传媒行业17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61亿元,同比增长13.77%;净利润16.54亿元,同比增长12.5%。作为文化产业重点的动漫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亦是格外引人注目。《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0)资料显示,仅2009年中央与各地举办的动漫展会就近50次。另外,从2000年至2009年,国产电视动画生产数量呈现直线上升态势,由4689分钟增加到171816分钟。网络游戏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反而异常火爆,目前已经达到25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

    当然,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各相关行业上,从区域角度而言,成果同样令人欣喜。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介绍,自2006年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04.3亿元,超过批发零售、房地产、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一跃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性产业。而在上海,据该市统计局副局长朱章海介绍,2009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6万余人,实现总产出达到355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增加值84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3%,比上年提高0.07%,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比上年提高0.3%。

    以上所述虽说只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一部分,但由此不难看出,过去的10年,我国文化产业提交的可说是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也正是基于此,国家才果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文化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更是未来中国的闪亮新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

    外部给力  内部发力

    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促进和激励文化产业发展而制定与颁布了诸多政策或措施;金融业、保险业等涉足并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之所以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正是由于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的日益成熟和政策体制、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目前来看,促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促进和激励文化产业发展而制定与颁布了诸多政策或措施;金融业、保险业等涉足并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纵观国家政策,从2003年后文化体制开始改革以来,政策重点已经从最初的体制改革转化到目前的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2007年,商务部会同中宣部、外交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从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3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09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同年7月22日,国务院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明确了文化产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和8大重点工作,标志着国家层面正式将文化产业提升至“战略性产业”层面加以培育,标志着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实现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以及进行文化输出的重点行业来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2009年堪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全球金融危机凸显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让文化产业登上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位置。

    如果说政策的利好为各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带来良机的话,那么2010年是体现得最充分的一年。这一年国家相关部门就文化产业发展而颁布的政策或条例可谓接连不断:1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新闻出版改制、“走出去”和数字出版成为2010年重要任务;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企业、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3月26日,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首个宏观金融政策指导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其中推出加大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改进金融服务,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6月3日,文化部出台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规章――《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6月9日,文化部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8月18日,文化部与中国农业银行还向全国文化系统和农行各地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面战略合作的通知》;9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是这些政策或措施,吹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全速前进的号角。

    值得肯定的是,上述属于国家层面的政策不但在全国各地得到积极响应,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多扶持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或措施。据梅松介绍,北京在2006年至2009年间制定了包括《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政府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此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与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都签订了金融合作战略对接协议,目的就是为了给予文化产业领域贴息支持。

    作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近年来,金融业给力文化产业呈现出愈发强劲的势头。其中,北京银行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据北京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章志勇介绍,2007年11月,北京银行率先与当时的北京文化创意中心签订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了一个50亿元的专项授信额度,形成了一个产业与金融资本初步对接的通道。2008年5月,北京银行与华谊兄弟签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版权质押的方式为企业的14部电视剧提供1亿元打包贷款,开创历史先河。从2010年开始,北京银行文化创意业务向行业纵深发展,加强与广播影视、动漫网游、文艺演出等子行业的拓展。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除传统担保、应收账款质押、法人无限连带责任、中小企业联保等担保方式外,积极开发以版权质押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贷款模式。

    梅松表示,目前,北京辖区内多家银行相继加入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等政府机构搭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积极为优秀文化创意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授信,支持首都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通过提供风险保障、推出便捷服务、发挥投融资功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2010年12月29日,文化部和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率先将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推向深入。这些都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输入新的血液,也为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新的动力。

    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因即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成功案例中略知一二。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游戏中心主任邓丽丽介绍,该剧迄今已推出玩偶、图书、舞台剧、手机游戏等1000多种衍生品,其中“喜羊羊”系列图书有118种,总销量是1200万册。2009年剧场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首映日票房800万元,总票房8300万元;2010年1月上映的贺岁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首映日票房1250万元,总票房1.28亿元。另一个案例是一本书带动一个产业链的《杜拉拉升职记》。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周庆山介绍,《杜拉拉升职记》的目标定位是年轻的职场白领,通过一系列创意、营销和宣传,使得书籍达到350万册的销量,并推出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衍生品,从而创造了近4亿元的市值。可以说,《杜拉拉升职记》打造了一个不断创造价值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开发过程,包括品牌的塑造、深化、保值、创造等,通过立体的方式拓展挖掘它的潜在价值。作为民营电影企业的杰出代表,华谊兄弟近年业绩十分可观。据《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意向书》中的数据显示,华谊兄弟在2006年至2008年入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10名的影片票房收入占年度票房前10名国产电影票房收入总和的比重分别为12.02%、23.40%、27.03%,居国内传媒企业领先地位。再比如作为中国领先的艺术家推广机构和艺术品运营机构的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该机构自2002年成立以来,目前发展到年销售各类艺术品超过5000件。谈及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的发展策略和经验,董事长、总裁李大钧表示,要取得版权或者艺术授权是艺术品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这里的艺术授权包括艺术家的推广权、展览权、复制权、出版权等等;百雅轩现在有一个很规模化的版画产业基地,之所以要做版画就在于只有版画可以产业化,在西方的艺术市场中,版画和复制品所占艺术品的市场份额是非常大的;要及时对艺术品市场流量进行管理,比如要限量复制而非海量复制,在定价上与需求匹配,实行产销分离,与市场的需求同步;要追求艺术家与艺术推广的产业链的多元定位,比如举办展览、出版画册、策办沙龙等。

    迎接挑战打“中国牌”

    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无论从产业模式还是文化产品的具体内容上看,难免有效仿国外的痕迹,缺乏足够的民族特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也应突出自主创新,打“中国牌”

    毋庸置疑,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逐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我国的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从产量到水平、从原创到品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份额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诚如参加近日在京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国内文化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所言:“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特点不利于企业融资、现有经营体系不完全适应金融产业、多数文化企业对资本市场认识不足、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的畅通渠道、有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等因素,造成我国文化产业存在投融资难问题。对此,李小磊指出,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构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积极创新金融模式,研究开发适应文化企业特点,适用于文化产业投融资需要的金融产品,为文化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投融资选择;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并加强对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关于金融资本市场的知识的普及;要为文化产业和金融业提供交流信息、沟通业务、开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科瑞集团监事会主席彭中天分析指出,当下我们的文化产业在认识上有所偏差,过分强调产业化,而忽视了文化的内在属性;文化企业小而散,多而乱,缺少复合型的领军人物,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多为项目公司,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和连续的盈利能力,轻资产却又不重权益,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此外,体制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文化体制条块切割,严重阻碍了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对于如何合理解决上述问题,彭中天表示,今后要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并将其上升到支柱性产业的高度,仅仅依靠上市间接融资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金融创新,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文化事业除了财政拨款以外,也应该依靠社会力量,开辟大众化的多种渠道。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认为,当下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4个战略性问题:能不能提出一个概念,对我们国家当代文化的面貌进行描述和概括?例如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文艺复兴的概念,概括了欧洲14世纪到16世纪,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特征;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内容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建设;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应该成为我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性指导原则;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特别重视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当代的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而在陈少峰看来,要想让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实现4个转型:从现在的行政推动和主导文化产业形态,逐步向目标管理反向问责的形态转型;从物质资源和依赖历史文化遗产,向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方向转型,包括人才储备、提升和政府投入的转型;从制造业思维向高端服务业转型;从行业分割向跨行业经营,通过企业并购实现规模化、效率化发展的快速转型。具体如何成功实现这些转型?陈少峰认为,提升产业集聚园的产业集聚度,减少土地使用规模,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成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系统培养人才;不同资源形态的城市能够寻找到自己合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加快并促进企业上市融资,特别是新闻出版企业要加快上市,然后利用平台资金实现向新媒体和全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个很好的产业基础来跟金融界进行对接。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无论从产业模式还是文化产品的具体内容上看,难免有效仿国外的痕迹,缺乏足够的民族特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也应突出自主创新,打“中国牌”,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尹鸿、姚伟钧、王亚南、王国华等专家呼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首先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带入产业链,有关政府部门和文化界必须增强紧迫感,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就应率先以自主创新为先导,突出中国文化产业的民族性;在文化产业学科设置上要因地制宜,努力造就一大批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善于在文化市场中凸显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开发,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尽可能地保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打击侵权违法犯罪行为,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