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兔年,访兔爷 兔爷成一种老北京特有文化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迎兔年,访兔爷 兔爷成一种老北京特有文化

2011年01月14日 11: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易锋 王业

    新式兔爷的最大特点就是微笑

    在北京南三环附近的吉兔坊工作室里,“80后”的兔爷制作名家胡鹏飞正在一丝不苟地为一只大号兔爷“开脸儿”,在老舍茶馆参展的兔爷大部分都是出自他的手。胡鹏飞的泥塑手艺是祖传的,泥虎是他的拿手绝活。2000年胡鹏飞开始接触兔爷,当他的手轻轻触摸到兔爷可爱的耳朵的时候,他便深深爱上了这种可爱的泥偶。由于年轻,创新的思维时时在他心头涌动,所以传统的兔爷形象到了他手里开始起了奇妙的变化。

    在胡鹏飞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新式兔爷。这些兔爷的最大特点就是微笑,传统兔爷的三拌嘴呈三角形向下,显得严肃威武,有的甚至比较狰狞;胡鹏飞的笔画到三瓣嘴的末梢的时候向上一挑,便挑出了一个笑容可掬、亲切喜庆的新版兔爷!用王连海的话说,这样的兔爷正好象征着团圆和气、幸福美满,也正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身处大大小小的兔爷的微笑之中,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年味在记者心头久久弥漫。除了微笑之外,胡鹏飞还在脸型、服饰、色彩、兔爷的坐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创新,于是就出现了记者看到的像胖阿福一样的兔爷、骑着宝葫芦的兔爷、站在荷花上的兔爷以及穿着结婚礼服的兔爷兔奶……

    胡鹏飞在创新的同时,并没有丢掉传统,他经常向前辈大师学习讨教,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据他介绍,在清朝时期,京城的兔爷渐渐从中秋节家中的摆设演化成四时儿童的泥玩具,而其辟邪去灾、吉祥祈福的内涵也伴着它走进了千家万户。可在当时,兔爷艺人的地位仅高于乞丐,艺人们将在家里做好的兔爷用担子担到街上去与人交换很少的粮食,用以养家。所以当时的兔爷制品非常粗糙。如今不同了,形态各异、精致无比的兔爷不仅走出了街头走向了商场以及各种文化场所,而且走出了北京走向了全国广阔的市场甚至漂洋过海行销海外。

    老外欣赏兔文化

    兔爷,已经变成了一种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在外国人的眼里焕发着异彩。笔者在老舍茶馆里看到两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兔爷文化展板前徘徊良久。他们来自德国,看得懂中文,这是他们第五次来老舍茶馆看演出,他们特别喜欢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尤其是杂技和古彩戏法”,坐在老舍茶馆的木制仿古椅子上,喝着盖碗茶,看着台上京腔京韵,那真是独特的“中国式享受”。

    这次来老舍茶馆,他们又对兔爷这个可爱的“小泥人”产生了兴趣,并且开始“研究”中国的兔文化。在记者与德国游客交谈之时,老舍茶馆的相声专场结束了,更多的外国客人走出表演大厅,走向兔爷展览,也“走近”了中国的兔年。

    时近年关,更多的兔爷代表着兔年走上了庙会的“舞台”。早在2007年的时候,胡鹏飞就曾为北京民俗学会所在的东岳庙制作了数百个兔爷,垒起了一座“兔爷山”,其中不乏新版兔爷。当时还引起了媒体的重视,从而唤起了许多都市年轻人对兔爷的重新认识。据胡鹏飞介绍,今年他将带着他的新版兔爷再次进入东岳庙会,为东岳庙兔年的兔爷展添砖加瓦。日前,笔者在东岳庙看到工作人员在一个巨大的铁架前忙碌,据说这是在为兔爷山做准备。再过十几天,千姿百态的兔爷就要在古老的庙门前展示他们新时代的风采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