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能否成为文化产业强国,人才储备、内容建设和政府导向未来十年的规划至关重要,在这三方面形成有效的机制,无疑会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2011年是全面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点年,同时也是制定“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年。
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应该进入到中观层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资源现状、重点项目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是关键
陈少峰认为,中国能否成为文化产业强国,人才储备、内容建设和政府导向未来十年的规划至关重要,在这三方面形成有效的机制,无疑会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强国之路,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的强国之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是关键。陈少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懂得国际经营的管理型人才对提升中国的文化创新能力比创意人才更重要,因为企业家的创造可以促进创新的平台,为创意人才提供发挥的基础”。
文化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陈少峰认为,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经营为重点、以创意为整合,鼓励国际合作,用好的创意管理模式吸引世界各国的创意人才。重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遴选创意人才、分析产业、制定战略、找寻商业模式等能力的高素质的跨界人才。
内容建设是核心
陈少峰将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五年以内容产业比重超过制造业为目标,第二个五年则使中国成为内容产业贸易顺差国。内容建设是上述两阶段的核心要素。
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附加值的产生和软实力的形成,当思考文化产业区别其他产业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时,就会发现内容建设是中国文化强国之路的核心。围绕着“内容”这个核心,不仅要实现国家文化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重视针对未成年人的文化产品。因此,内容产业的发展应当关注未成年人,先得到国内主流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在国外具有竞争力。
“未来十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从产值方面我并不担心,而如何增强竞争力、发展什么样的内容产业这些问题却值得规划。”陈少峰强调。
“举国体制”支持文化出口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需要跨地域、跨领域、持续的并购来提供发展的新空间,中国的文化产业最终必须通过在国际市场上整合资源才能真正“走出去”。而政府在这一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陈少峰提出了“举国体制做文化元素的对外影响,形成文化传递的通路”的策略。他认为,至少在“文化产业新十年”的前几年仍需要以“举国体制”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走出去”。
为此,政府需要制定一套对外文化营销通路,对涉外人员文化交流培训,重视树立中国文化的当代形象。比如通过“十个一”工程先把中国文化的元素传播出去,通过“一个字、一个中国元素、一部动画、一首歌、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场演出、一本书”等简单的形式将基本的文化元素和内容品牌传播出去,为前五年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铺路,然后在后五年通过企业并购等形式快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最终建立自己的国际品牌,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拥有能够带来高附加价值的高端品牌。
这种通过优秀品牌和企业并购等来整合行业资源的做法,不仅能形成有力的具有认知度的内容产品和企业品牌系统,还能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这样的企业即使规模还比较小,仍可认为具有一流的实力,是中国文化强国之路的重要部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