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101.72亿元。相对其他行业,百亿元可能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然而,抛开单纯的数字比较,这个百亿元意味深长。对电影产业而言,这是一个承载着产业发展梦想的起点。
意味着我国电影产业日益成熟 国产影片市场份额是衡量电影产业实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国产影片表现出色,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连续8年超过进口影片。全年累计有17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其中,《唐山大地震》收获6.73亿元票房,观众达2000万人次,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国产影片的竞争力令人欣喜。
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应该为各种类型的影片提供展示的舞台。2010年,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中小成本影片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以温暖的情怀、感人的情节赢得了观众,收获了较好的票房成绩。更令人高兴的是,2010年《唐山大地震》、《第一书记》等影片在市场广受好评,其中蕴含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多地被观众所接受。据统计,2010年共有59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千万元,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成本影片,初步形成了大片拉动票房,中小成本影片稳定放映场次和观众流量,同时有力补充票房的市场格局。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正在由大片“一枝独秀”向各种类型片“百花齐放”转变,一种丰富、合理、成熟的产品结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成熟的电影产业应该有理性的市场竞争。2010年,影片档期分布上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局面。除贺岁、暑期、国庆等几个传统票房强档期外,“淡季”也展现出市场潜力。例如,往年3月、4月和9月均为电影市场的淡季,2010年则不同,3月的票房与5月基本持平,4月的票房甚至超过5、6月份,9月的票房跃上8亿元高位,与票房最好的2009年12月贺岁档旗鼓相当。
意味着电影产业跨越发展有了坚实基础 2010年,我国电影产业站上了崭新的台阶,为实现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影制片机构作为生产商,决定着电影市场的供给。目前,我国参与创作和投资的制片机构超过600家,中国电影投资主体活跃、生产力深度激活的创作生产格局正在形成。过去一年里,共生产526部故事片,极大地丰富了电影市场。
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决定着电影市场的容量。2010年,影院建设在连续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提速。全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新增影厅数均达到全国新增影厅数的40%以上,使许多原先空白的市场空间得到了填补和拓展。
电影人才决定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一大批青年人才借电影加速发展的东风崭露头角,中国电影界逐步呈现出梯队整齐、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培养后备人才也成为电影界的重要工作,中影集团有“青年导演培养计划”、新影联有“青年导演联盟”,华谊为旗下的人才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
金融资本的介入,是电影产业再上台阶不可或缺的环节。经过8年的产业化发展,我国电影产业已经发展为包括行业内自有资金、业外资金、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电影基金、版权销售收入以及上市融资渠道等多种电影投融资方式。2010年,“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出台,制片融资环境获得改善,融资渠道更加健全,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望在金融支持下大步前进。
意味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大幅提升
电影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渠道,除了日常销售,电影节、电影展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等电影节展活动正在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电影盛会。2010年,我国在境外举办了100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中国电影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35.17亿元。
除版权预售、音像、新媒体分销等方式外,我国电影企业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博纳影业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橙天嘉禾入股好莱坞传奇影业等,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中国电影界也积极通过商业化运作,把影片市场从国内延伸到国外。
如今,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