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有好作品,但非常好的作品稀缺。总的来说,主流绘画千篇一律,萎靡不振。”日前,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学术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对现今中国画现状作出如是评价。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把本届中国画双年展的主题概括为“弘扬传统,开风拓新,彰显中国精神,树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画的国家形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的中国画全面受到了西方绘画观念和形式的影响,但何为中国画的中国精神?专家认为,正本清源,成为当务之急。
“新说”国画当代问题
陈传席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现如今中国画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古代绘画是山水居首,山水画占有十分之八九。 20世纪初期及更早的山水绘画都淡淡的,很受限制,不能体现个性,也不敢用力画,毫无生气,毫无个性。”在他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理学的影响。“我们知道理学最着名的论断是‘存天理,灭人欲'.颜习斋在《朱子语类评》当中说,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当时的绘画,如’弱者引药,宁可不足,不可有过‘.看现在的画,都是淡淡的缓缓的几笔,这都是理学的影响。”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王中秀指出,现如今中国画也“有喜有忧”:“老一辈都去世了,新的大师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大家都很滋润,都是’富画家‘,这是有利有弊的。过去收藏的盛世,实际上是’乱世收藏‘的年代。 1945年时物价飞涨,如果不及时买画价格就会水涨船高,于是产生了保值的问题。这和现下是一样的。现在国画处于新的被’边缘化‘,面临着要重新恢复上世纪20年代国画复兴运动的问题。”
“重提”国画复兴运动
来自美国普吉海湾大学艺术系的洪再新教授指出:“国画运动,实际上是洋画家给我们的刺激。当时的绘画面临着一个所谓的社会压力,这种所谓的新派绘画,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打压,但这个派别还是很有影响的,甚至像高奇峰、高剑父这样一些浙中画家都有参与--而此时的国画却被边缘化了,无论是1915年太平洋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还是全国的各种展览,吴昌硕等人的画作统统落选。但他们在被边缘化到喘不过气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下来,他们看到了在整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同古人的对话以及同世界的对话重新建立起一种自信。”
洪再新这样阐释国画复兴运动的内核:“当时国画复兴运动提出的是精神性问题,’写意‘也即写精神性就是从生活的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这对当下是极有意义的。”
国画“意”之大者更绵延
事实上,“写意”一直是当代中国画最关注的核心主题。本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主题定位“意之大者”,而此前在上海举行的“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更是从名称上就开宗明义。
洪再新提出:“有人说我们现在是用高铁的速度来搞中国画,艺术如果是那样搞的话那太容易了。文化、艺术不是钱能够等值的,这需要做文化的人去下功夫,需要有一种反思的精神。”他认为,“复活”是精神的表现,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意之大者‘,意在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凸显中国画写意精神所含蓄的民族文化气质和美学内涵,揭示这种精神在民族维新的历史命运中的根源性意义。”上世纪20年代的国画复活运动,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或许正是如此:展示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为“意之大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