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相信每个人手上都会有几本看不懂的书。那些书可能一辈子你就翻了几次,也可能从来未被开封,从它们被买到家的那时候起就一直被搁置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看似晦涩难懂的文本,究竟让多少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日渐风行的今天,又会有多少人愿意用心挑选购买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抽空静下心来好好阅读?近日,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专栏作家、中央编译出版社原总编辑刘明清在其个人微信公共号“明清书话”上推出《那么多读不懂的书,为什么还要买?》一文。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刘明清
人生有涯,知识无涯。越是有知识的人,越是喜欢买书读书;相反越是没有知识的人,越舍不得买书。
买不买书,读不读书,是区分一个人有没有修养,有没有前途的重要标志。
从民族层面说,一个民族的命运前途,光明抑或暗淡,就是看她的坚持理性阅读人群的比例是高还是低。(你是其中之一吗?)
从家族层面说,一个家庭兴旺与否,子女出息与否,主要取决家庭男女主人有没有买书的习惯,有没有藏书的习惯,有没有读书的习惯。
中国古人说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中外都有调查数据支持,一个家庭的藏书量与是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的。
我自己就在高校里面工作生活了很多年。我观察到 ,教授的孩子的天资未必就都聪明,而教授们的孩子一般都会上大学,读硕士、博士也很普遍;而食堂师傅的孩子、司机师傅的孩子,天资未必不聪明,但他们的子女却上大学的不多。这一现象的背后,就是家庭藏书与阅读氛围不同导致的结果。
事实上,买书与藏书、读书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有的人,爱读书却舍不得花钱买书。这样的人,一般而言,读书量不会很多。
有的人,爱读书也爱买书,甚至爱藏书,这样的人,往往都是学富五车,饱学之士。我没有听说过哪一个藏书家没有学问的。
当然也有人,喜爱买书、藏书,但并不喜欢深入读书。这样的人,也是满可爱的,因为沉湎于书香的人,修养是不会差的。
不过,买书总归是为了阅读的——尽管无论历史还是今天,收藏好书都会有很高的投资回报(远超黄金)。但是,如果一般人读不懂的书,还需要买吗?
换一种说法,世上那些让人读不懂的“天书”,为什么还值得买,还值得收藏呢?
霍金的《时间简史》可是一本世界级的畅销书,仅中国的发行量就达上百万册。但真正可以读懂这本书的人,可能连1%的比例都不到。也就是说该书其实是被大部分读不懂的读者买走了。
罗曼?罗兰的著名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我曾经在朋友中小范围调查,大部分买了书的人都没有全部读完。因为小说太长了,四卷本,有耐心读完的总是少数人。
乔伊斯著作《尤利西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向被看作为世界文学“天书”的,爱尔兰大作家乔伊斯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经由中国两位大翻译家萧乾与文洁若夫妇长达四年翻译成优美中文。该书在全世界和中国都有大量的“乔粉”(乔伊斯粉丝)追逐。我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这样吐槽:“每翻几页,如受内伤,得过几天才有勇气继续阅读。”说明,这部天书,也是被大量读不懂的朋友买走了。
在我看来,买读不懂的书,完全是高明之举:
首先,你不必懊悔,因为大部分读者都和你一样看不懂。但也许你慢慢看下去,就入迷了,甚至有了莫名的感动与伤感。这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
其二,正好激发起你的研读兴趣,因为毕竟你已经是一个成年理性阅读者了。如果,就此把难懂之书,攻克下来,那又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其三,买回干脆束之高阁。当你的儿子(女儿),某天无意间看到老爸老妈的书架上竟然有西方意识流开山之作《尤利西斯》时,一定大为惊讶,并对你们的审美格调暗挑大拇指。这将是多么牛逼多么有面子的一件乐事!
最后,这样的名家名作名译,印量总不会很多,你如果花一点小钱买下来收藏,如果还是毛边签名本的话,那必会大赚一票了(如果买得多的话)。照如今通货膨胀的速度,高品质的传统纸质书当然会越来越贵的。所以有人讲,藏金不如藏书——这可是在理的。
无庸讳言,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甚至不屑于再把美好时光浪费在读书上面。而你如果还能够死心踏地、一门心思读书的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福泽子孙等诸多好处还不追着你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