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全球化进程中非遗安全问题的思考

2016-06-06 11: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主题为“华玉匠心:大国玉雕与匠心智慧”的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做了题为《全球化进程中非遗安全问题的思考》的演讲。以下是根据西沐先生的发言稿整理的内容,供读者参考。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非遗发展的最大的背景是全球化进程的深化

  在全球化的话题中,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非遗传承发展这一话题的关注与重视,一方面是基于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非遗价值及其重要性的再认识、再发现。也就是说,非遗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与物质财富,是最为重要、最为独特、最为丰厚的民族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对非遗的传承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生存的空间概念边界的弱化、全球产业链的兴起、文化趋同性的快速发展等,非遗及其安全问题在全球化中的地位问题,不断成为一个显著的战略问题。

  所谓的全球化进程,一般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结构的不断深化、扩展与加速的过程,它包括政治、军事、贸易、金融、人口流动、文化等的全球化,但更为概括地可以将全球化定义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进程可以说有自己的内在逻辑,简要地说,政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经济与政治全球化又共同推进了文化全球化的深化与演进。特别是近多年来,全球化及其进程的动力,更多地聚焦为:

  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的融合发展,可以说直接推动了民族与地缘政治边界的模糊。也就是说新科技的融合使人们全球化意识空前提升,使全球范围内的各不同区域的关系不断网络化、紧密化,传统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概念被进一步压缩并进行重塑,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下降。

  二是资本市场的扩张与一体化发展,既是全球化进程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发展的结果。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与重组,把不同的地方、国家与区域,正在不断地融合成为一个跨地缘政治,越来越独立于国家民族、国家经济管制的一个统一的全球性的市场。

  三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使人们普遍对资源问题,特别是文化资源问题产生了越来越直接的关注与要求。因为全球化进程客观上正在消解不同区域与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民族的身份问题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最为急迫的困惑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全球化进程在带给人们发展进程的机遇的同时,也使不同民族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全新的安全问题。

  二、非遗安全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遗传承发展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而非遗安全问题则是这一议题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或者是地域在回应日益激烈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时,可以说无不面临极为重要的严峻挑战,最突出的就是要维护三种重大利益,即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与文化利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非遗及其资源,是一种横跨经济、安全与文化利益的重要战略资源,非遗的安全问题,涉及一个民族、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文化传统的大国,重视与维护非遗安全是不断构建国家对外形象,挖掘导引经济、安全与文化利益的价值观、思想理念与原则的重要保证,不断消除对国家利益与安全侵蚀、危害及威胁的重要手段。所以,认真研究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非遗安全问题,其战略与现实意义非常重大。

  与此同时,非遗的安全问题又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它应该有非常明晰的定义与基本的内涵。概括地讲,非遗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非遗形态及其文化(如非遗形态中的民族精神、信仰、价值理念及价值追求等)的生存与发展不受威胁而异化发展的现实状态。具体说就是,非遗形态及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护发展其特质、个性、精神内核与传统的优势;要对其资源、遗产、精神与习俗进行梳理、发掘、保护、传播与利用,避免其独立性特征被侵蚀、取代与同化,在发展的形态上避免其被异化或是灭失,在传承过程中避免其被散失、异化等。可以说,非遗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非遗安全的基本内涵,在研究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大的向度来进行分析:

  一是非遗安全的文化性向度。主要是指非遗发展中在文化层面上的精神指向、价值观念、语言与标示、资源、习俗、生活方式、人才、遗产等的安全。重点是防止传承发展中的被侵蚀、被取代、被同化。

  二是非遗安全的资源性向度。表现在非遗不仅仅是一种遗存,它更是一种资源,一种一个国家或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非遗的传承发展一定伴随着非遗资源化的问题,其中跨界融合与创新是重要手段,发掘、发现资源的价值是其核心。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资源生发的复古倾向、异化倾向及过度使用中的灭失。

  三是非遗安全的产品性向度。产品与活动是非遗存在的载体,非遗的传承发展更多地体现在非遗物品与活动上。非遗安全的产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传递出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产品的表现形式与审美趣向、工艺特征、市场流转及非遗理念的传播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最应防止的是在创新过程中的同化、异化及非遗传统的被侵蚀与灭失问题。

  三、非遗安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全球化进程中,非遗传承发展的独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非遗传承发展的独立性与多样性既是非遗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难题,也是非遗的最根本价值之所在。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源的分析来看,是与非遗传承发展的独立性与多样性相冲突,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反复强调非遗安全问题的基本用意。世界的多样性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的土壤。同样,不同非遗的独立性发展是非遗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也是非遗在当代融合创新的前提。同时,非遗的多样性又使非遗的传承发展充满活力,使非遗的独立性发展在当代成为可能。非遗的多样性并不排斥某一民族非遗的更为重要性的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及丰富的非遗资源,应当为世界非遗的发展做出更大、更为重要的贡献,

  2.非遗的抢救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发展关系问题

  毫无疑问,非遗的抢救保护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目前的重要与重点工作;而非遗的传承发展又是非遗抢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在当下,非遗的抢救保护依然是重点;二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等管理工作是核心。目前,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把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与非遗资源的管理工作对立起来。

  3.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出新”与“变异”的界限关系问题

  非遗安全中的非遗发展的出新与变异的边界辨识意义重大。对非遗发展的传承与出新的认识,不仅仅是把非遗当做是一种遗存,而是应该把非遗进行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出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重要的判断:变异与应有的符合规律的创新。即要认真区分传承发展与异化发展的异同与边界。首先,不能把按照非遗内在发展规律的进化发展与传承视为异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遗存,但依然是一个有真实生命的文化存在,有着不断涌动、向前发展、变化更新的属性。文化遗产也是需要发展和传承的,而发展和传承中必然包裹进时代的生活与时代的声音。其次,也不能把异化发展作为传承发展的内容。非遗的发展需要尊重非遗自身的属性。如果背离了它的本质,发展的手段就会让它与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非遗的资源化发展,不仅仅是拿非遗的元素作为吸引眼球的手段而过度开发。非遗能够成为一种资源,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的文化价值。文化是非遗的根本,是文化造就了非遗的过去,也是文化成就了非遗的未来。而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精神性,无视、背离或者歪曲这种精神性,而过度市场化、产业化,非遗的发展将失去它的本质规定性。

  4.非遗活态化生产保护与非遗产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非遗的活态化生产保护无疑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比较理想化的形态,但我们也应看到非遗生存的天然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非遗的活态化生产问题必须分类指导、分类进行,积极推动那些经过创新能够与现代市场经济融合的非遗及其资源,进入非遗产业体系之中,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保护非遗的自主性或者是非遗要素自主性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非遗资源与非遗要素,通过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手段,进入当代人们的现代生活之中。二是根据非遗资源的生存生态状态,利用一定的方法,选择并推动那些适合于进行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发展的非遗资源,通过发展非遗要素市场与非遗资本市场,推进非遗资源资产化平台建设,发展非遗产业。

  5.非遗的民族性与非遗是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

  强调非遗的民族性特征绝不是推动文化复古。非遗的民族性能否保障其本身的安全,不仅仅是非遗本身的民族性、多样性与世界性这些要素,我们认为,最为主要的还是取决于非遗文化本身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主要表现在非遗的发展能力、非遗的创新能力及非遗的价值建构能力等几个大的方面。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发展的今天,要维护非遗的安全,一定要与时俱进,在保持非遗民族性特质的基础上,不可能拒绝科技进步的发展,不可能拒绝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不可能拒绝外来的优势元素,不可能拒绝日益深化的跨界融合发展。我们要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实现非遗发展的过程中的民族性与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统一发展。

  6.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拓展推广利用的关系问题

  非遗安全中的保护与共享是一对重要的关系,处理这一关系,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互联网的共享机制与过度保护问题。在目前的非遗市场的运营过程中,无论是从事原创生产,还是从其他渠道授权生产,知识产权保护和授权之间的平衡问题早已成为行业的焦点。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过度的保护会影响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而无限制的仿制又会伤害非遗艺术品原创积极性。

   (2)传承小圈子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架构。目前,法律上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较多空白,非遗作品的创作者想要维权不太容易,非遗产品权利人的认定问题很难明确,传统技艺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等许多问题也是学术界和司法界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所以,如何在新的框架下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就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名人、名品、名牌的架构就是一个重要选择。非遗艺术品市场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定要放在名人、名品、名牌架构下,资源的融合转化,以及资源的资产化、产业化过程中去分析研究,去找路径对策,而不能仅仅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封闭的小圈子去考虑问题。

   (3)按照非遗艺术品资源特性探索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就是“平台+互联网”。深刻认知“平台+互联网”这一根本的融合机制,首先要强调建构非遗艺术品市场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即强调利用平台的公信力,来实现对非遗艺术品需求及资源的整合作用,通过交易鉴证与登记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通过提高信息对称程度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风险。其次,就是要依托金融体系与市场支撑体系来不断拓展平台的业务能力。第三,要重视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使非遗艺术品资源价值发现有了新的平台、视角、方式与方法,并且能够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

  7.非遗发展的大众化与非遗发展法制化关系问题

  非遗的发展是一种特色的文化保护发展形态,所以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支撑政策与监管就必不可少。为此,我们应该重点强调:一是实施全面的非遗安全战略,要以维护非遗形态的安全为关键,推进非遗发展的市场与产业基础,不断通过非遗发展来提升国民素质,弘扬并培育民族精神。二是加强非遗安全的法治建设,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借鉴成功的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经验,制定适合非遗安全特质与要求的非遗安全政策与法律法规,推动非遗大众化进程与非遗安全的保障。

查看作者更多观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