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非遗当代发展的关键是融入大众与生活

2016-05-30 10:2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非遗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生发的重要土壤,近日,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在韩国国会“中韩非遗保护高峰论坛暨逸品神工艺术精品展”上做了题为《非遗当代发展关键是融入大众与生活》的主旨发言,西沐认为,当下非遗的发展,一个重点就是在做好抢救保护工作的前提下,要花大力气推进非遗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我就《非遗当代发展关键是融入大众与生活》这一主题,从以下五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正在推进非遗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进程的一些工作。我所在的单位是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我的专业方向是研究与推动艺术品市场及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近几年也把一些精力放在了非遗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研究与推进上。目前,我们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研究与前沿实践的方向:一个是非遗艺术品交易体系与模式的创新,特别是非遗艺术品的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的研究与实践推进上;另一个是非遗金融,特别是基于非遗资产化平台的非遗资本介入非遗产业与市场的实践;三是非遗产业,特别是基于“平台+互联网”融合机制下的非遗产业的集聚化发展。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中国非遗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委员会,并正在推动把非遗艺术品质量问题纳入到国家质量管理体系中去的努力。试图从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上三个战略方向深化发展。

  一、 要进一步认知非遗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非遗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生发的重要土壤,所以,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我们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的认知,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并不长的渐进性的过程。从把非遗作为一个狭窄的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到历史文化信息与传统的保护与活态化传承,再到把非遗作为一种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开放的宽视域的非遗观念的形成,是非遗保护与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更是非遗保护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非遗量大、点多、分散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的生存发展状态的生存需求与价值呈现。所以我们讲,非遗资源化发展是非遗价值的一个放大器,是非遗发展面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是非遗介入、融入当代人们生活的重要路径,更是非遗面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方向。

  二、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区域发展中的重要财富

  以前,我们对非遗的财富属性的理解,大多趋于精神财富方面,事实上,非遗更是物质财富。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非遗资源及其资产化发展的趋势问 题。当然,非遗资源创造的财富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我们在现实的认知中,不能用一种财富观去否定另一种财富观。所以我们强调,非遗凝结了一个民族珍贵的生命印记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能够反映出本民族的文明历史和智慧水平,是人类最为宝贵的遗产性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资源的价值发现问题需要被重新激活,并作出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挖掘,这是非遗发展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

  三、要探索当代非遗融入大众融入生活的路径

  当下,非遗的发展,一个重点就是在做好抢救保护工作的前提下,要花大力气推进非遗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特别是在推进中韩非遗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关键是产业与市场的融合发展,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平台四个路径:

  一个平台就是

  通过双边合作机制,建构中韩非遗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除了基本的展示与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合作的资源整合与资产化平台,产业要素市场与产业资本市场平台,如通过建立相应的非遗产业合作基金、非遗设计服务中心等,为非遗合作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四个路径主要包括:

  一是通过当代设计培育非遗产业链条,推进非遗产品与消费品进入当代生活;

  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推动,进一步利用市场交易创新,使非遗产品、非遗文化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

  三是通过发掘新的非遗消费需求,推进非遗产业发展的时尚化进程,创造非遗新的需求,从而使非遗消费(物质与精神)进入当代生活;

  四是通过“互联网+”使非遗产品、文化等的推广与传播大众化,在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过程中,通过垮界创新融合,推动非遗进入大众生活的进程。

  四、要厘清非遗发展的传承出新与异化发展的边界

  对非遗发展的传承与出新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遗存的存在,而是非遗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出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重要的判断:变异与应有的符合规律的创新。即要认真区分传承发展与异化发展的异同与边界。

  首先,不能把按照非遗内在发展规律的进化发展与传承视为异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遗存,但依然是一个有真实生命的文化存在,有着不断涌动、向前发展、变化更新的属性。文化遗产也是需要发展和传承的,而发展和传承中必然包裹进时代的生活与时代的声音。“非遗”这一概念中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它必须是活态的,必须是生活在人民生活之中的。

  其次,也不能把异化发展作为传承发展的内容。非遗的发展需要尊重非遗自身的属性。如果背离了它的本质,发展的手段就会让它与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非遗的资源化发展,不仅仅是拿非遗的元素作为吸引眼球的手段而过度开发。非遗能够成为一种资源,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的文化价值。文化是非遗的根本,是文化造就了非遗的过去,也是文化成就了非遗的未来。而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精神性,无视、背离或者歪曲这种精神性,而过度市场化、产业化,非遗将失去它的实质。

  五、非遗的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首先,非遗的原生态发展与非遗的国际化交流,非遗的互联网化发展与产业垮界融合,非遗的大众消费化与非遗的精神特质的挖掘认知,都是国际化过程中的问题,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部分。

  其次,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建构不仅正在改变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态,也是非遗的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为非遗打开了一扇发展的新大门,迎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更多新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建构起了最适宜非遗资源价值发现与跨界融合的基础设施。在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非遗资源的价值发现问题将被互联网重新激活,并作出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挖掘。

  第三,非遗资源化战略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为了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保持非遗资源价值的多样性、挖掘非遗资源对于世界文化资源的价值贡献,多方参与、共同参与、积极参与到关注、研究、保护非遗资源的行动中,是一个战略需要。

查看作者更多观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