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品牌保护要一禁了之吗?

2020年08月10日 10:35    来源:科技日报    何星辉

  原标题:短评:“天眼”品牌保护并非要一禁了之

  盛名之下的“天眼”,商标频频遭遇抢注和碰瓷,似乎一用上“天眼”的名号,就什么都灵了。可是,“天眼”这样的大科学工程品牌,真的是唐僧肉,谁都可以吃上一口吗?

  地方上利用“天眼”做科普旅游,毕竟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带动地方科普文化产业,如果南仁东在世,一定也乐见其成。不过,将“天眼”IP用在香烟上,把一个大科学装置和烟草联系起来,还是让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

  作为国家耗巨资兴建的大国重器,“天眼”浸透了南仁东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心血,也承担着重要的科学使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它将引领中国天文走向“黄金时代”。面对这张名副其实的世界名片,面对这个实实在在的中国骄傲,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加以呵护。只有把“天眼”擦亮了,才能让它焕发光芒,才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也因此,当我们看到“天眼”商标被抢注被滥用时,难免无奈,难免愤慨。

  国家天文台并非没有行动。2019年,国家天文台就注册了“中国天眼”商标,打响了品牌保护第一战。2019年4月26日是第十九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贵州当地政府还召开了“克度天眼”系列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座谈会,就如何保护开发使用“天眼”商标进行深入讨论。当然,在“天眼”大科学品牌保护和商业化利用这一问题上,我们期待社会和有关方面能够形成合力,有进一步的行动。

  对于品牌滥用,如果不及时给予制止或纠偏,长此以往,必将让“天眼”品牌蒙尘,有关部门当“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然,品牌保护也不是要一禁了之。从建成到运营,国家投了那么多钱,不能白白浪费了这个宝贵的品牌资源。在保护得力的基础上,如何让“天眼”这样的大科学品牌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并反哺科研?这确实是一个新命题。

  “‘天眼’是一个无形资产,在商业化利用上有着巨大的价值。”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贵州大学副教授、传播学专家杨逐原就表示,不妨把“天眼”的品牌保护和运营交由专业机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商业化利用方面,既可以用‘天眼’品牌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借助‘天眼’的知名度,相关产业将大大缩短品牌推广过程并节约巨额广告费,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也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对于“天眼”品牌的商业化利用,全国著名科普专家王章俊也认为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说,此举可扩大“天眼”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天眼”,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科普方式,而且从中获得的商业收入,也可反哺“天眼”的科研。

  从NASA印上几十万元的爱马仕包,到“神五”飞天时牛奶和中国航天碰撞出的火花,无不证明:对大科学品牌进行合理、有序的商业化利用,也不是什么坏事。

  只是,“天眼”准备好了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