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安俐)一座中国传统样式的红门向天而开,身着古代服装的少女举着手机仰头记录眼前景致;几位年轻人手持折扇站在廊柱下拍照,这是“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的一幕。
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独特的空间叙事和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高雅壁垒”,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入口”。
打破壁垒:人人都能“看懂”且“热爱”
文化参与的第一道门槛,往往是“理解的距离”。传统戏剧往往因台词晦涩、剧情复杂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也因节奏缓慢、形式单一难以吸引追求新鲜感的年轻群体。而“戏剧幻城”通过“空间+故事”的双重赋能,为不同喜好的观众打造了专属的“文化接口”。
来自河北沧州的游客何女士是一位“红学爱好者”,在她心中,《红楼梦》宛如一座神圣的殿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踏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审视,不自觉地把戏剧幻城中的呈现与自己心中的 红楼世界进行对比。”
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众多演出中,不少观众对“读者剧场”的“贾宝玉”分场印象尤为深刻。编创者独具匠心地采集了宝黛初会、梦游幻境、共读《西厢》、调包成婚、复归太虚等经典片段,这些片段被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完整地呈现了贾宝玉的性情、爱情悲剧与人生选择。这些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贾宝玉的多情、叛逆和善良,更让他们体会到了他在封建家族衰落过程中的迷茫与挣扎。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国青年网记者沈柏锋 摄
让不少观众津津乐道的“第三十五中学剧场”则以其独特的设计和青春的气息让人眼前一亮。舞台上,演员一句“我们学校就是那个大观园,青春的大观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观众心中青春与红楼相连的大门。
整个剧场充满了80年代校园的特色,旧课桌、黑板报、眼保健操等元素,让观众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代。在这里,青春活力与红楼韵味相互交融。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红楼梦》,他们的热情、迷茫和成长,与《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相互呼应。
将青春与红楼文化紧密结合的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红楼梦》在不同时代的影响力,也让他们在青春的故事中找到了与经典的共鸣。在剧场外,一名来自天津的游客激动地告诉记者:“我和剧中的人一样,也是1987年高中毕业,剧场里的场景和台词都很有时代气息,仿佛带我们穿越回了那个青春时代。”
不止戏剧,更是打卡消费新地标
文化项目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用包容的姿态打破了文化参与的门槛,构建起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文化坐标”。
走进戏剧幻城,园林中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蜿蜒曲折的小径、潺潺流淌的溪水,仿佛踏入了一个真实的红楼世界。在“桃花冢”情景空间,精心设计的色彩与景观,还原了“黛玉葬花”的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黛玉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怜惜。
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在戏剧幻城标志性的“红椅子”装置前,三位身着汉服的女孩前来打卡拍照。她们告诉记者,来戏剧幻城之前,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了各种攻略,了解幻城中哪些地方最出片。“当然,除了拍照打卡,也会关注戏剧演出的独特之处。”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国青年网记者沈柏锋 摄
无论是被情景园林与经典场景打动、沉浸式感受红楼文化的深度体验者,还是追逐社交属性、用镜头记录幻城之美的“打卡型”游客,亦或是沉浸于光影秀与演出的年轻群体,“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都以多元的体验形式,持续吸引着游客。
据了解,今年暑期以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将营业时间延长到每晚10点,各种沉浸式演出和幻城光影秀每天轮番上演,此外还专门推出了毕业季专属优惠票。一系列举措的加持,让游客停留时间显著延长,购买两日票在幻城游玩两天的游客也超55%。同时,带动廊坊各大酒店、餐饮消费,暑期入住率平均增长30%。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国青年网记者沈柏锋 摄
不止于提供单一的旅游体验,“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构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两年来,项目联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水云间文化商街等区域文化资源,先后承办2024年世界戏剧日庆典活动、第八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大型盛会。同时,围绕重要节庆与文化节点,精心策划推出“青春幻城中国年”春节主题活动、“幻城造梦生活节”端午特别企划等品牌活动。
据了解,通过持续整合“演出+展览+节会+文创+研学+餐饮”六大板块,“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已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新地标。它不仅让中外游客沉浸式感受《红楼梦》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更以艺术为媒,搭建起连接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