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从“读”书到“入”梦:廊坊“红楼幻城”以读者视角破圈 解锁文旅新范式

2025-10-31 17:44 来源:中国青年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从“读”书到“入”梦:廊坊“红楼幻城”以读者视角破圈 解锁文旅新范式

2025年10月31日 17:44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宋莉)“1917年,我在上海路甲36号读《红楼梦》”“1987年,我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学高三化学课上,偷偷翻开了《红楼梦》”“我叫王志刚,外号贾宝玉,《红楼梦》我读了5遍”……在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的“阅读独白”,正引领观众走进无数读者专属的“红楼梦世界”。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门口十六扇“中国门”。资料图

  这座由王潮歌导演历时8年打造的“戏剧幻城”,以21场沉浸式戏剧、108个情境空间,让《红楼梦》从书页中走出,以“读者”为核心视角,串联起270年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境遇下,每位读者与这部名著的情感联结。

  2025年,我们在河北廊坊,以沉浸式体验重新“阅读”这部不朽之作。

  一戏一世界:在故事与情境中照见自我

  “这座城的主角不是曹雪芹,也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是《红楼梦》成书以来每一位阅读它的读者。”“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品牌经理方圆的解读,精准点出项目核心创意——打破传统观演模式,让“看剧人”也成为“剧中人”。

  这种沉浸感从入园便已开始。十六扇风格各异的“中国门”次第展开,来自北京的游客秦女士刚进门就感叹“票价,值了”。她是经廊坊当地朋友推荐前来体验的,其中,《第三十五中学》沉浸式剧场让她印象深刻。

在《第三十五中学》沉浸式剧目中正在演出的演员们。中国青年网记者宋莉 摄

  “70分钟的演出,我全程被角色带入剧情。”秦女士说,不管是1987年的校园,还是2017年自己上学时的校园,老师训话、同学手牵手上厕所的场景,“每个学生时代都有”。在她看来,这个剧场就像“青春版的大观园”,让人从角色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原来《红楼梦》里的情感,早就藏在我们的日常里。”

  同样被这种“代入感”打动的,还有天津传媒学院老师张雯霏。利用周末时间,她和同伴一天连看五个剧场,《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让她对这部经典有了新认知。“剧目以贾环的视角来串联故事,角度很特别。”作为艺术相关专业从业者,她更能体会“看戏人也是戏中人”的深意,“这种共鸣很真实”。她坦言,这种沉浸式文旅形式并不多见,“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戏剧城,让年轻人真正走进经典”。

  从游客的共鸣到从业者的认可,“只有红楼·戏剧幻城”正以独特方式让经典“活”起来。正如方圆所说:“只有当经典从书本走向生命,从舞台走向内心,它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传承下去。”而在廊坊,这场跨越270年的“阅读之约”,还在继续吸引更多人前来赴会。

  一IP一生态:经典IP文化在“共生”中焕新

  作为这座城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廊坊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鹏飞直言,“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不仅是廊坊的文化新名片,更是推动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项目运营以来,大量京津冀乃至全国游客慕名而至,有效拉动了本地住宿、餐饮、交通、文创等配套消费,形成了以“戏剧幻城”为核心的文旅消费生态圈。仅今年国庆期间,就有超42万人次走进“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其中外地游客和年轻群体占比显著,直接带动廊坊从过往的文旅“过境地”转变为“目的地”。

“只有红楼梦”剧场演出。中国青年网记者宋莉 摄

  “未来,我们要让戏剧幻城更‘活’。”王鹏飞透露,廊坊正围绕这一IP持续发力。一方面拓展文创开发、研学旅行、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推动廊坊从“文化资源富集”走向“文化动能释放”,吸引更多优质文旅项目落地。另一方面,积极深化与京津在文旅协同,通过线路共建、客源互送、品牌共推等,进一步放大IP辐射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评价该项目是“沉浸式文旅市场中的标杆。”他认为,“只有红楼梦”跳出了复刻名著故事的传统思路,以“读者视角”为创作核心,让不同时代的《红楼梦》读者的故事成为叙事主体,为文学经典文旅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他也提出建议,项目可以通过内容迭代、挖掘“二次消费”及开发IP矩阵、发展“票根经济”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如梦似幻的夜景。中国青年网记者宋莉 摄

  从白天的沉浸观演到夜晚的梦幻场景,这座位于河北廊坊的“戏剧幻城”,不仅让经典与当下共生,更让每位观众找到属于自己的“红楼一梦”,也为城市文旅融合写下崭新一页。

(责任编辑: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