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2025-03-26 12: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6日讯(记者 成琪)记者从国家文物局2025年第一季度例行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国家文物局将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夏商文明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表示,2025年将围绕构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历史,第一阶段以9省区的17个重要遗址为先导,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让夏商历史更加全面、生动的呈现出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对此,张凌表示,2025年,国家文物局将聚焦抓好学术布局,聚焦解决重大问题,结合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契机,加强考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下力气打通考古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考古走入百姓生活。

  针对如何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张凌表示,一是推进重点考古报告出版,压实100项积压报告、100项重点报告的编写责任,挂牌督战。还将做好三峡考古报告、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督导工作,让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尽快公布出来。

  二是抓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继续推进陕西石峁、北京琉璃河、河南隋唐洛阳城、新疆北庭故城、交河故城和跨省域的蜀道、秦直道、三峡库区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策划海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今年将有安徽凌家滩、河南汉魏洛阳故城、北京路县故城等一批重要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将评定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善考古遗址公园整体布局。”

  三是推动中外考古交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依托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等国际平台,积极推动考古机构、考古学者“走出去”。同时将更加积极的“请进来”,办好上海·世界考古论坛,北京琉璃河、湖北盘龙城暑期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家文物局: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2025年03月26日 12: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6日讯(记者 成琪)记者从国家文物局2025年第一季度例行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国家文物局将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夏商文明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表示,2025年将围绕构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历史,第一阶段以9省区的17个重要遗址为先导,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让夏商历史更加全面、生动的呈现出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对此,张凌表示,2025年,国家文物局将聚焦抓好学术布局,聚焦解决重大问题,结合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契机,加强考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下力气打通考古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考古走入百姓生活。

  针对如何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张凌表示,一是推进重点考古报告出版,压实100项积压报告、100项重点报告的编写责任,挂牌督战。还将做好三峡考古报告、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督导工作,让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尽快公布出来。

  二是抓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继续推进陕西石峁、北京琉璃河、河南隋唐洛阳城、新疆北庭故城、交河故城和跨省域的蜀道、秦直道、三峡库区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策划海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今年将有安徽凌家滩、河南汉魏洛阳故城、北京路县故城等一批重要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将评定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善考古遗址公园整体布局。”

  三是推动中外考古交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依托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等国际平台,积极推动考古机构、考古学者“走出去”。同时将更加积极的“请进来”,办好上海·世界考古论坛,北京琉璃河、湖北盘龙城暑期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冬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