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观赏习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长剧到短剧……网络视听形态的变革,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每个人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观赏习惯。在这股浪潮中,微短剧以其轻体量、短时长、快节奏的特点,成为文化新业态中的一颗明星。
然而,微短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内容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如何在吸引关注度的同时保持艺术性和思想性,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么,微短剧如何才能做到“微而美”“短而精”?如何真正实现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的有效转化?如何推动网络视听行业的转型升级呢?
首先,微短剧要敢于突破传统框架,勇于创新。在内容创作上,微短剧不应仅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娱乐化表达,而应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关注人性光辉,以小见大。比如,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日常故事,呈现喜怒哀乐,传递正能量和人文关怀。也可以尝试将历史、文化、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拓宽题材的广度和深度,让作品更具内涵和层次。比如,微短剧《等你三千年》取景于邯郸古城,用爱情故事引出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推介语,实景展现邯郸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今日发展。类似这样的微短剧往往效果甚佳,能够为擦亮地方历史文化名片贡献力量。
其次,微短剧要注重细节和品质的打磨。尽管篇幅有限,但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音效都应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此外,微短剧还可以借鉴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运用先进的制作技术和手段,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听觉体验。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基于热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火爆,推出的网络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取得1.9亿次的播放量。该短剧的成功,形成了“长短联动”的模式,打开了微短剧的探索空间。
再者,微短剧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实现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短剧创作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创作者可以运用这些新技术,对观众的行为习惯、兴趣偏好等进行深入分析,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和观众喜好,创作出更符合观众口味的作品。同时,新技术还可以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让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比如,前不久,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就是将美术、视频、配音、配乐等环节交给人工智能完成,创作出了诗意浪漫的画风,再现了中国神话的奇幻场景。还有《山河入梦》采用文生视频技术,用画面呈现出了边塞诗的宏大意境,气势磅礴。
最后,微短剧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微短剧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创作者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审美标准,避免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努力创作出既有市场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微短剧的监管和引导,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为网络视听行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总之,微短剧要做到“微而美”“短而精”,需要创作者在内容创新、品质打磨、技术融合和社会效益提升等方面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新业态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