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价值巧创新,传统节庆与城市品格相辉映

2023-12-20 09:53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深挖价值巧创新,传统节庆与城市品格相辉映

2023年12月20日 09:53    来源:文汇报   

  传统节日是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是我们文化基因的表征,它往往还体现着不同地域在地文化、在地化生活的特征。正如百里不同音,同一个传统节日,可能在都市或乡村、南方或北方会有着不同的节庆方式,这也恰恰体现着传统节庆的形成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今天的上海,一座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汇流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这样的文化属性一定程度上锻造了上海市民、尤其是Z世代人投身传统节庆的方式。同时,在文化创意产业高度活跃的这座城市,传统节庆与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相融相生、交相辉映,有着越来越多鲜活案例。

  ——编者

  嘉宾:

  潘瑾

  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曹祎遐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刘喆慧

  豫园股份公共事务与品牌传播部专业总监

  主持:

  王彦 本报记者

  传统节庆的传承往往是地方文脉、民俗民情与时代生活方式的总和

  主持人:不久前,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开幕当晚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中,自得琴社的年轻人们身着民族服装、以民乐弹奏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佳话的《茉莉花》《醉渔唱晚》,曲目典雅悠扬,东方韵味引人入胜。立足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这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同时彰显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幕似乎是上海的常见景观。

  潘瑾:如果说传统节日灌注了中华民族的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今天我们对传统节庆的传承往往是地方文脉、民俗民情与当代生活方式等等内容的总和,反映在日常生活,常体现出鲜明的在地化。

  上海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亦在历史的演进中与上海的城市发展水乳交融,我们能从不少城市文化地标中找到生动案例。比如渔阳里,红色地标与时尚地标在此融合,浸润着都市生活的日常。比如龙华,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与新春佳节时的热闹庙会比邻而居,用今天Z世代青年的话来说“《觉醒年代》的续集就是今天我们的生活”“这盛世如先辈所愿”,红色文化与传统节庆的交汇有了中国式的浪漫表达。又比如豫园,它有着上海城市历史发祥地、“城市之心”的美誉,也是中心城区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地域文化特色风貌区之一。百余年来,不仅豫园自身的商业与城市文脉共生发展,豫园也可谓寄托上海市民传统文化情怀、欢庆传统节日的最佳承载地之一。凡此种种,无不是守正创新与东方美学在上海的融会贯通。

  曹祎遐:节日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冰冷的,只有当它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近些年,我们能看到传统文化、传统节庆融入城市生活愈发有迹可循。其中,花朝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庆日,在上海有望成为花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焕发时代风采。

  花朝节,对应中秋节,是太阳的节日、百花齐放的日子。“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般春”,花朝节又名“花神节”,即花神的生日。也许因为南北气候条件不同,我国南北的花朝节具体日期也不大相同。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是南方花朝节的日期。清代,北方的花朝节被确定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据一些研究者整理,花朝节的习俗至少包括悬彩赏红、祀神祝诞、花灯出巡、游春扑蝶、种花挑菜、晒种祈丰、赶花会、制作花糕、插花簪花、祭祀劝农等十种。江浙地区,花朝节习俗除有些与上述相同外,还有赋诗题篇、斗草之戏、百花之戏、互赠食物等。花朝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反映了任何民俗事项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这两年,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推进下,花朝节作为传统节日,因为其美、其情、其寓意、其创意等都与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与城市生活的节奏、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契合,重又蔚然成风。今年春季,一条游园赏春、感受曼妙春日的城市“花朝”风景线在中心城区的豫园、世博文化公园申园以及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内形成。吸引许多年轻人着汉服沉浸于古典园林之美,吟诗词徜徉于灿烂春日。

  深度挖掘价值,做好传统佳节的内涵建设与表达焕新,是时代之需

  主持人:国风升温已是时代的显流。如今,带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华传统佳节不仅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契机,佳节本身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顺应时代发展、回应青年的热爱与期待,该如何做好中华传统佳节的内涵建设?

  曹祎遐:首先需要厘清,传统佳节之所以区别于集市,核心在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佳节历千百年流转至今,传承密码就是其中的精神取向、情感认同、文化标识。从这一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弘扬传统佳节,需要深度挖掘它的价值,讲好故事。比如中秋佳节,我们能否讲清楚月亮的故事,360°全方位、多维度地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月的涵义,这关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度。

  其次,我们从当代青年文化的潮流中能洞察年轻人的过节需求:有正能量可汲取,能满足互动社交的需求,能张扬个性的表达。因为今天的青年注重知识获取、自我成长,他们不再为同质化、批量化的文化场景、文化产品所满足,转而渴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能提供沉浸式场景化体验的深度文化活动。这就需要注意,在弘扬传统佳节时避免把所有节日过成千篇一律的集市买卖。深度挖掘传统佳节的价值,并做好价值的传递、阐释、再创新,是时代之需,也符合广大市民收获精神滋养、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愿望。

  潘瑾:在传统文化厚重博深的中华大地上,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一个文化符码、一种精神隐喻。元宵节喻示着人们对一年美满生活的憧憬,端午节诠释敬缅,中秋节则饱蘸家国情怀。人们为传统佳节而感召,内心的情感底牌是对正能量的向往和撷取。传统节日往往有其历史渊源、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反映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华民族的情感所系、社会发展的时间履痕,其中有着变与不变。

  如今,穿着汉服去城市地标打卡是不少年轻人在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具象体现,它承载着民族的纺织工艺和美学理念的变迁,更安放着东方哲思与智慧。不同年代汉服的纹样、材质、款式,有时候如诗词一般,每个细节都在诉说不同的寓意、与不同的传统节气或节日匹配。这便需要我们更为细致地讲好传统佳节的故事、传统文化的故事,从文化认同、情感黏合的源头,来凝聚更多人爱过并过好传统佳节。

  主持人:说到传统的感召力,在上海,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豫园灯会恐怕当仁不让,它扎根传统、又顺应时代之进,回应着青年的热爱与期待,每每令传统佳节形成城中盛事,感召人们去奔赴一场传统之约。就在前两天,豫园灯会首次跨国举办,在上海和巴黎同时亮灯,被列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旅年的开幕活动。

  刘喆慧:豫园灯会最早能追溯到近300年前,改革开放后,豫园灯会也已经举办到第29届了。新春佳节到豫园,已成为许多上海市民游客过节的保留节目之一。到九曲桥上走一走,走过九曲十八弯,祈愿新年幸福平安;在豫园灯会观赏花灯、品尝美食、体验非遗、感受民俗,都是体验春节浓郁“年味”的人气活动。这些年来,豫园一方面深耕传统,从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民俗风情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我们向时代和科技求解,以契合时代的新鲜表达解锁传统佳节的更多玩法,让市民游客在游园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与东方生活美学的魅力。

  2023年,豫园推出“山海奇豫记·豫园迎新年”活动,取《山海经》中“禹定九州”的寓意,结合多元科技手段和体验活动,打造出一个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环绕的东方美学奇境。市民游客不仅能感受四时流转、时光更替,还能在光影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打造的独特山海世界里邂逅祥瑞神兽、赴约花神月神。从一票难求的游览热情来看,我们所追求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了市民游客的认可。

  这次巴黎和上海同时亮灯。在巴黎风情园,共有60架大型灯组和2000余盏华灯亮起,组成造型各异的“龙”图腾、《山海经》中的瑞兽奇珍、五彩斑斓的光影图卷。在上海,“一夜鱼龙舞”主题灯组也预热亮灯,既是遥祝法国豫园灯会的启幕,也预告了2024年的上海豫园灯会。甲辰龙年,豫园灯会将承续2023年,以《山海经》为设计蓝本续写“山海奇豫记”的故事,并和主题为“山海有灵”的法国豫园灯会东西辉映。我们希望,豫园灯会能打造一个世界性的中国品牌,将包括非遗技艺在内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世界呈现、表达。

  搭建平台,探索跨行业、跨区域联动,以合力撬动传统节日的融合传播

  主持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传统节日的传播表达也与时俱进。我们注意到河南卫视自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后一连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效果不同凡响。从传播内容看,弘扬了中华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这些节目的火爆出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曹祎遐:在传播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演艺能成为一个撬动的支点。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常演常新、长演长火;张军的园林版昆曲《牡丹亭》经久不衰;在江苏,沙家浜芦荡火种剧本营深受年轻人喜爱……无论红色文化还是传统文化,它们以新颖有趣、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使受众产生了高度的文化认同、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这两年,上海的花朝节已逐步探索出一条强体验、强互动、强沉浸的办节模式。其中,豫园的仲春花朝节依托古时花朝节的形制,满满仪式感,通过装置花车、巡游演艺、主题市集、花卉彩灯、NPC互动等内容,让人沉浸其中。世博文化公园申园推出吟诗大会叠加古典园林光影秀,十二花神主题结合民乐、戏曲、舞蹈等多种演绎及全息投影、水幕投影,夜幕下的诗意江南别有一番韵致。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则主打自然生态理念,公园内的近百亩郁金香、千米紫藤长廊、脑洞大开的花卉艺术作品等景点,天然修饰已是最美春天。未来的花朝节,能否通过相关主管部门来搭建平台,串联起更多园林参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花朝祈福、花神对诗的活动浸润在城市各个区?

  刘喆慧:数据统计,豫园在今年52天的灯会期间吸引游客超400万人次。空间和承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级非遗,豫园灯会愿意作为主会场之一投入这场全城活动,一起把蛋糕做大,让传统文化资源辐射全市更多地标,满园开放才是春。就像云南的泼水节世界驰名,吸引八方游客。我们也期待上海会有一个出圈的传统文化节日名片,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心目中的魅力IP。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