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

2021年04月29日 09: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王 彬

  乡村,是我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改革创新的广阔天地。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了解决,但“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仍然存在。而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数字化建设成为新的突破点,尤其在村镇一级,建设、管理、使用好数字平台尤显重要。

  破局纾困 数字化牵引效能提升

  近年来,各地着力夯实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省(区、市)一级数字文化设施运营逐渐走向规范化,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供多元文化产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乡镇(街道)一级数字文化建设与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工作力量不足、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经费投入有限等原因,部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仍受制于数字文化建设短板,公共文化云平台缺失或缺“管”现象严重。

  面对现实困境,一些地区大胆创新,探索破局之道。河南省许昌市发力“互联网+管理服务”,通过数字化管理途径,倒逼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提高服务效能,逐渐扭转了“管不了人财物”的窘境。“我们要求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与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年鉴指标全面对接,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相融合,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分类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业务工作类型。”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政府统一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基层公共文化机构业务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由社会力量免费建设、终身免费维护及升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平台设置业务类型、建设数据资源,大大提高了数字化管理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既解决了“僵尸”平台问题,又节省了平台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许昌以需求为导向,细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业务管理服务类型,通过平台加强适时监督管理服务,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资源共享,数据跑路,让“无活动无数据,无数据无服务,无服务无效能”成为常态,从而使基层自我加压,避免了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工作不担当、不落实、不到位、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据统计,2020年9月以来,许昌市10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总共开展活动698场次,共服务7.12万人次;252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正式启动运行。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以灾后重建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改革为契机,紧抓建、管、用三个关键环节。在建设方面,重点提升打造新华乡综合文化站,建设了联通其他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视频教学系统,实现了以点带动辐射全县的目的。在阵地管理上,天全县通过“村推荐、乡把关、局面试、县管理”的方式科学选人、用人,以“微信日报、暗访督查、年终考评”方式考核奖励,保持人员动态稳定;采取“骨干上来学、老师下沉教”等方式,常年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层文化站管理人员。“建好是前提,管好是创新,用好是目的。”天全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李娜表示,天全县注重征集群众意愿,保障基本功能,不仅开展“订单式”文化服务,还与其他部门合作,开设建筑、养殖、竹编、电商、家电维修、厨艺技能等培训班,搭建“乡里乡亲”网络销售平台,每年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超过100万元,切实提高了乡村文化参与乡村治理的水平,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文化站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数字文化“三个平台”,通过“智能场馆、新老媒体、文化云”三个数字文化平台,陆家镇一体化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以“智能场馆”为支撑,推进“智能化”,对场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做好数字化服务,强化公共文化与新老媒体的数字融合,形成了立体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模式;以“文化云”为依托,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相对接,把文化服务的选择权交给群众,系列举措成效显著,群众享受一站式的“云端”公共文化服务,好评如潮。

  贯通到底 数字化得到强有力政策保障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重要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政策支持十分务实。“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要求。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其中,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一项,要求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推动国家云和地方云、地方云和当地智慧城市平台的对接。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简称“发展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发布上线了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简称“服务端”)。自此,全国没有自有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文化馆(站),均可申请利用该服务端构建本单位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据了解,服务端基于与国家公共文化云统一的技术规范、服务标准进行建设。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基础薄弱、无专业技术人员、数字化资源不足等问题,提供一站式快速免费的建站工具,并可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实现资源交互共享,涵盖发布直播、活动、场馆、资讯等文化馆(站)各项数字化服务业务功能,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馆(站)数字文化服务内容。

  这一系列举措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提供了可行路径,或将成为基层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新起点。

  瞄准广大乡村文化治理 数字化建设大有可为

  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加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管理服务,是公共文化机构提高自身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乡村文化治理有深远意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桂刚认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在数据传输和行为分析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已过渡到公共文化领域,技术的飞跃直接影响了群众文化需求适配速度和培养效力,如广场舞、村晚等在全国的推广都是代表。未来,还有几项技术要点值得业界关注,一是5G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文化资源传输速率、促进资源平衡;二是大数据技术的迭代,将更多地应用于需求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推送策略;三是区块链技术将重点应用于文化资源的版权归属问题。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认为,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是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的必要手段。一方面,依托文化云,文化馆会形成新的职责分工,云服务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形成网络时代的文化馆行业架构,更快适应互联网环境,推进点对多的服务模式,扩大互联互享范围,极大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依托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不同层级的文化馆能够便捷地建立数字文化站点,细化功能模块,实现资源上载、分享、利用、管理的功能,不同层级的文化馆形成功能划分,这对于赋能基层文化站是极大利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楠表示,数字技术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要更注重需求反馈,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行为数据,找到需求痛点,在迭代循环中不断调整修正,才能持续收获用户,形成正向循环。另外,由于公共文化领域一般是成熟技术应用场,需要从业者有基本的技术素养,还要有数据敏感性,把握时机,主动参与技术更新。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金勇向记者展示了重庆云平台的使用界面,除了各大内容板块,重庆群众文化云已经覆盖至街道一级。只要市、县、乡相关单位提交需求,市级资源很快就能识别并加以配给,整个过程都在线上操作,非常便捷。金勇认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优势在于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对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和宣传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良方。同时,他提到,现在基层还有不少地区还把数字化平台当做信息平台,这是认识误区。“在建设层面,数字化平台有体系标准;在管理方面,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探索更具适应性的方案;在使用层面,应该清楚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是工作平台和综合调度平台,数字云要深度参与管理、考核、评价、运营,最终让群众能够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金勇说。

  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表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最接近群众、最具创新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阵地,是群众文化工作做活、落地、调动最大范围积极性的阵地。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通过拉动乡村经济让大家富起来,另一方面要通过留住乡愁让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发展中心设立了基层公共数字服务研究院,树立理论支撑,积极推动线上服务向基层“最后一公里”延伸,开展以乡镇为主体的数字化服务,并围绕乡村振兴策划项目,丰富文化内涵,让乡村有更多社会能见度。“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应该引入社会力量,委托社会力量来运营,以缓解‘放、管、服’改革之后乡镇街道政府压力大、工作任务多的难题。”白雪华认为,越是有社会力量参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营,越要做强、做大上一级总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调度、监管作用,把控盈利和公益之间的平衡点,让数字文化资源真正赋能基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数字化赋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

2021-04-29 09: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