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果洞遗址:“洞”见4万年

2021年04月16日 13:50    来源:贵州日报   

  现场还原:跨越4万年的15分钟汇报

  4月13日,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8个省和自治区,20个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负责人,和评委专家们汇聚一堂,迎接终评。20位项目负责人现场逐一进行汇报,总汇报时间长达9小时。

  这场汇报,竞争激烈。其中不乏关注度很高的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湖北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等。

  这场汇报,一越万年。在各遗址时间上看,从距今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开始,历经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元。

  这场汇报,既有深埋黄土地下的中原文明,也有江浙沿海的精美文物;既有来自西南地区的考古新探,也有边疆地区的历史回声。

  这场汇报,形态丰富。从遗址类型上看,既有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原始城址,也有粮仓聚落、铸铜遗址,以及墓葬、祭祀遗址和烽燧遗址。

  作为20项终评项目中历史最悠久的遗址,依照终评项目汇报顺序按年代排列的规则,招果洞遗址率先登场汇报,和其余19个项目展开现场较量。

  15分钟汇报,怎么才能让21位考古专家“给票”?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招果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看来,“掐时间、讲干货、抛亮点,答重点”,才是获取更多票数的关键。

  “在距今5万到1万年左右的古人类遗址,开展考古研究工作,对解决现代人进入中国南方的时间和路线极为关键。”

  “全球气候经历了多次重要变化,人类行为对这些事件的响应是当前考古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石器技术响应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西南山地的旧新石器过渡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特征?这一理论还未在考古证据中得到充分印证。”

  ……

  汇报开始,张兴龙向在场专家抛出几个问题后,便开始逐一陈述、解答招果洞遗址考古发掘的学术背景、项目概况、学术目标及发掘收获——

  中国目前发现得最早的通体磨光石器之一;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中国南方最早的墓葬遗存和随葬行为之一;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的几大亮点和遗存照片一经抛出,就刷新了中国考古界对人类起源等课题的既有答案。

  而完成项目陈述后,4位评委专家和张兴龙之间的“答辩”,也很是利落精彩——

  “招果洞遗址和牛坡洞遗址相比,有什么新的意义和价值?”“两处遗址相互弥补,招果洞遗址在年代、磨制骨器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的探讨将更有突破性。”

  “一期一段的文化堆积,是否有二次搬运的可能性?”“我们基本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含碳地层有非常连续完整的人类活动面。”

  “发掘的这件通体磨光石器,是否会是鹅卵石加工而成的,确实是磨制而成的吗?”“是的,这件石器的刃部,残留有大量赭石粉末,这是更重大的学术意义。”

  作为终评汇报“首秀”的考古项目,贵州招果洞遗址最终征服了专家评委,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专家释疑:招果洞遗址“凭什么”

  4月13日11时06分,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等21位考古界知名专家现场评审及投票,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

  贵州招果洞遗址和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等10项新发现,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评30年,招果洞遗址为贵州考古第七次迎来了这项荣誉。

  “这也再次明确,招果洞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张兴龙表示,作为贵州第三个史前洞穴遗址,招果洞能够再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再次实证了贵州在早期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招果洞遗址,是首次在贵州地区发现距今4万年前到1万年前后,连续发展的文化遗址。”在对招果洞遗址进行点评时,四川大学文科讲习教授李水城认为,该遗址丰富的遗迹、遗物、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及多学科合作研究,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人群的行为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和重要意义。

  此外,“十大考古办公室”认为,“贵州招果洞遗址,反映了洞穴遗址以其地层堆积延续时间长、比较完好地保留远古人类栖居遗迹的特点。”该遗址是黔中地区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对于建立黔中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对全面了解低纬高原喀斯特山区的人类特定适应性生存策略,以及研究中国南方低纬高原山区古人类对气候剧变的适应策略,也有开创性意义。

  “旧石器时代遗址可视性不强,很难引起关注,但这一处遗址让我震撼。”对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招果洞遗址地层和时代的文化含量,在全国甚至东亚都是罕见的。

  “判断一项考古是否有价值,不能只看出土的文物是否精美,比如旧石器时代的文物,肯定是相对粗糙的。对考古来说,最重要的是学术性和历史价值。”

  贵州考古人:十分欣喜倍感责任重大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汇报,每个项目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这其实也是对每个项目负责人田野发掘、资料组织和价值提炼水平的一个检验。而招果洞项目,可以概括出言简意赅、逻辑严明、价值重大、技术路线新、科技含量高等亮点。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也在终评现场,她说:“此次招果洞遗址能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们的心情既忐忑又淡定,十分欣喜倍感责任重大。”

  周所长所说的“淡定”,指的是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成都市考古院合作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对招果洞遗址进行了为期5年的发掘,带着明确的学术目标,多学科、多技术手段结合,经过扎实的工作,实现了目标,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成果体现出两大特征:学术价值高、科技含量高。“所以,我们感觉还是有底气的。”

  而她所说的“忐忑”,则是指今年是参评“十大”的大年,好项目特别多,而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又已经是201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所以招果洞遗址被刷下来的可能性非常大。

  “欣喜的是,最终招果洞遗址成功入选。这实际是评委专家对我们招果洞遗址价值的充分认可,是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工作成效的认可。载誉而归后,如何更好地砥砺前行?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选“十大考古新发现”,对于招果洞遗址的今后,带来的影响也同样是双向的。一方面是“福利”——作为广受关注的、中国考古界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一项考古成果评选活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荣誉,会让招果洞遗址成为贵州、贵阳和贵安新区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新时期的考古工作,已经不仅仅是象牙塔的学术任务。社会使命,一直被考古人视为己任。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和成果发布,对遗址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将成果奉献给研究人群和社会大众,应该才算圆满地完成了考古的全过程。”

  对于招果洞遗址下一阶段的工作,荣膺“全国十大”又为它带来了更多使命。周必素所长说,招果洞遗址将不再继续进行发掘,“接下来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做好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发掘报告的出版工作;二是推进保护和利用。我们设想着能依托招果洞遗址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规划建设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考古遗址公园,并以此建立中国史前洞穴遗址考古研究基地,这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文/应腾 记者 舒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招果洞遗址:“洞”见4万年

2021-04-16 13:50 来源:贵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