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荧屏

2021年04月02日 10:04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既有深厚的历史土壤培植,也有强烈的社会需求拉动,二者为文化创造创新打开一片广阔天地。

  只有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回顾历史、烛照传统,才能真正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优秀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作用。

  国风音乐、博物馆、古典诗词等一再成为文化生活的热点,人们积极从中寻求当代生活的美化、雅化之路。

  回应现实需求,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走进生活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喜爱。文艺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通过匠心创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实践成果。

  通过这些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专业领域,进入广阔的公共视野并得以流行。说起历史“热”,大众会想到《百家讲坛》;诗词“热”,有《中国诗词大会》;文物“热”,有《国家宝藏》;典籍“热”,有《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次文化节目热,都带来一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百家讲坛》热播之后,人们再说三国,依据的就不仅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有当代学者对三国历史的专业解读和细节品味;《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之后,每当传统节日到来,人们彼此的问候中便多了一份诗人感时抚事的风雅,而这风雅背后,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样,看过《国家宝藏》与《典籍里的中国》之后,再去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和古籍背后的历史与传承就鲜活生动起来,这传承本身就体现着文化的赓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的另一面,是不断走进大众生活。这里既包括生活美学,比如传统服饰、传统装扮的再度流行;包括工艺设计,比如故宫文创对传统工艺和美学的运用;还包括文艺创作,比如今年河南卫视春晚中受到赞誉的舞蹈《唐宫夜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创新因子,正被有力激发和深入开掘。可以说,一波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潮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赋予了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这和整个社会文化自信的提升密切相关。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大大增强,更加珍惜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一同感受着奋斗向上的幸福生活,感受着工业化、信息化等造就的现代社会风貌,也感受着几千年文明所积淀的历史底蕴以及由此显现的中华文化特色。

  宏观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既有深厚的历史土壤培植,也有强烈的社会需求拉动,二者为文化创造创新打开一片广阔天地,这也正是近年来诸多优质文化类节目能够吸引观众、产生良好社会效应的根本原因。动态地看,从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出发,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底蕴,结合时代现实进行转化创新,使人们更有兴趣、更有能力理解和吸收优秀文化,这是今天文化工作者的责任。近来涌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以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引领,在广大观众和优秀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

  结合创意、技术和时尚,用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精神、引领风尚

  文化类电视节目之所以接连出现并且“叫好又叫座”,还因为灌注了文艺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包含着多方面的创意与创新经验。梳理这些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收获有益的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生活,推动当代文化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

  第一,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让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有效衔接。传统文化根植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其中有一些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追求。因此,今天的我们在用文艺作品表现传统文化时,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主创人员钻研思考中华典籍的思想内容,慎重选择、果断剪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提炼与阐释,从而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也最有光彩的部分凸显出来,使其与当代精神相交融。事实上,我们创作文艺作品、回顾文化传统,为的是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因此,只有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回顾历史、烛照传统,才能真正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优秀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以故事打动人心,用故事传递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以文艺形式对其进行转化、传播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形式的生动可感。如果能以故事打动人心、用故事传递精神,就更容易给观众留下生动印象,更容易形成共鸣。《天工开物》作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农业、手工业两大产业,探讨种植、纺织、染色、制盐、制陶、采煤等多方面的技术,专业性较强,普通人不易理解。《典籍里的中国》从撰写典籍的人物入手,上演了一场《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跨越300余年、共筑“禾下乘凉梦”的动人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了观众,也使《天工开物》中的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更加铿锵有力,让观众油然生出敬仰之情、追慕之志,而这正是故事的力量。

  第三,与社会生活积极互动,关切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当代传播早已迈出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单行道”,面对的是新媒体时代,这就需要创新文艺产品的传播理念,更好地抵达观众,增强与当代社会生活、与当代人的互动。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其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观众强烈的参与感。场上选手答题时,场外观众也在同步答题,一家人你争我抢、其乐融融。节目所选诗词不是以难度为目标,而是以唤醒更多人的诗心与诗情为目标,在节目制作上关注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对诗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关注诗文里蕴含的熟悉的情感。

  更深刻的互动是文艺产品和现实生活的互动。今天,人们更高的精神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现实需求。国风音乐、博物馆、古典诗词等一再成为文化生活的热点,人们积极从中寻求当代生活的美化、雅化之路。文艺创作生产只有敏锐捕捉这种文化需求,回应观众精神期盼,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与现实生活积极互动,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第四,充分结合技术和时尚,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意含量。传统文化要想保持活力,还需积极利用技术条件,以更时尚的方式将创意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以舞蹈《唐宫夜宴》为例,它的灵感来自唐三彩乐俑。唐三彩乐俑在博物馆里陈列多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然而,当它化为唐代乐伎打打闹闹、赶赴夜宴的故事,再辅之以灵动的灯光、戏剧性的音效以及AR虚拟技术,人们马上就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冲击:眼前的乐俑活了,盛唐活了,传统文化也活了。在这个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中,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行,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创意不行,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行,没有时尚感也不行。只有方方面面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才会出现这样一个颇具魅力的“博物馆奇妙夜”。而这个节目一亮相,又立刻在互联网上收获过亿的点击量,带动同款玩偶、考古盲盒的热销,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意、技术、时尚相融合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文化类电视节目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荧屏,回应观众需求,带动文化潮流。以创新赓续传统,用文化引领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硕果累累。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荧屏

2021-04-02 10:04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