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节期间,《唐宫夜宴》在惊艳全网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如商标被抢注、地方文旅资源如何产业化开发等。本篇为《唐宫夜宴》系列观察稿件的第二篇。出圈后的《唐宫夜宴》虽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些文创产品,但距离其产业化开发依然还有一段距离,或许地方文旅资源的开发缺的不是IP,而是产品化思维。
近日,《唐宫夜宴》主创团队登陆了一档综艺节目,“唐宫小姐姐”们与时下颇有名气的偶像明星互动,在社交媒体上掀起又一波热议。然而热议背后,除了舞蹈作品,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创产品,一个现象级的IP如何开发?地方文旅资源的营销如何趁势而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试图寻找其答案。
《唐宫夜宴》有文创产品但未形成产业
据了解,《唐宫夜宴》“火”了后,河南博物院迅速接过了“火炬”,上线了《唐宫夜宴》展览,并与某平台联手发起#唐宫夜宴手绘大赛#活动,邀请了各路插画师进行创作。唐宫夜宴版仕女乐队系列的盲盒短时间内也开始在河南博物院官方淘宝店开启预售模式,截至发稿前,销量已超2000个。各种手绘版、泥塑版、皮影版、表情包版等多种形态的“唐宫小姐姐”也频繁“出世”。
此外,河南多家酒店负责人也表示,受《唐宫夜宴》启发,他们正在思考如何在酒店环境打造、接待服务、客房布置等环节融入“唐宫小姐姐”文化元素。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虽然围绕这一主题相关机构推出了一些文创产品,然而却看不到一个统领全局的整体规划。那么,河南方面是否考虑继续深挖“唐宫夜宴”,围绕这一IP打造一条产业链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河南文旅厅产业发展处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河南一直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和利用,但《唐宫夜宴》主要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其未参与《唐宫夜宴》节目筹划、制作、后期等环节。
随后,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与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少峰教授,他表示,《唐宫夜宴》这类文创IP是传统文化和当下生活的一种时尚的融合,只要开发得当,就能够成为一个可持续性的产品。谈及《唐宫夜宴》此类文创项目该如何走产业化之路,陈少峰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首先,要强化IP思维,尽早注册商标,对IP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也曾针对“唐宫夜宴”的商标之争展开报道,详情点击: 漩涡中的“唐宫夜宴”:商标最终花落谁家?)
其次,要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以产品的思维进行布局。以“唐宫夜宴”为例,在演出的筹备阶段,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想象空间,深入挖掘IP内涵、丰富IP形象、完善IP故事,为后续创意开发创造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也要考虑后续的多题材、多版本开发,比如说舞台剧的游戏化、动漫化等等。此外,还可以考虑植入产品的衍生品,例如在《唐宫夜宴》中某一人物的配饰,后期就可以与品牌合作,将配饰做成珠宝进行销售,通过这种品牌的植入,来延长项目的价值。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下一步,河南博物院将不断优化自有文创产品品质,以优质文化企业联动为平台,以“创意新、品质好、速度快、服务优”为目标,不断打造出新的文创爆品,“目前已经有几个新的品牌在孕育中,不久将逐一推出。”
陈少峰认为,想要优化文创产品的品质,延长文创IP的产业链,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合作。“这是一个‘一切皆文创’的时代,只要创意得当,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甚至可以与整个产业链条进行合作,因为只有合作的话才能够让各自具有专业的水平,才能让我们的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摆件,而成为一种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日常消费品。这不仅能够延长文创IP的产业链,还能保证围绕文创IP打造的产品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
据了解,《唐宫夜宴》中将《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以及出土于河南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融于场景之中,舞者犹如穿行于古画之中。“这种跟文物衔接的创意是值得肯定的,未来,还可以围绕IP更进一步的主题化,挖掘代表性文物的更多故事。”陈少峰表示。
打造地方IP要与资源“同频共振”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再到文博单位都在积极努力探索文博资源的活化利用。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文创产品开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随后,很多省份出台了各自省份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
尽管政策给予了文创产品一片肥沃的土壤,但文创IP的开发依然存在问题和困难。在授权开发文创产品过程中,文创产品低质化、雷同化现象普遍存在,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创产品较少,产品质量仍需提升,文创品牌引领不足等。此外,还存在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应用空间有限,与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此前曾表示,要继续扩大文物资源的开发空间,创新文创开发的交流合作机制,多方采用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共建共享文物事业发展成果。要探索文物与新技术、新应用的跨界融合、全面融合、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要大力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提高文创产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对文化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创意开发是《唐宫夜宴》等文创产品出圈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需要创意,文化产品更需要创意。陈少峰告诉记者,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挖掘文创IP的内涵、丰富文创IP的故事,才能持续性的对文创IP进行开发,从而不断吸引大众,进一步带动文旅消费市场。
陈少峰指出,当下,沉浸式体验消费表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运用好数字技术,以数字化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把数字技术转化为数字艺术,可以为大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未来,各地或可围绕多个IP,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结合数字技术,拓展想象的空间,打造系列历史文化故事。比如说,在线上打造文旅展览馆,进行历史文化故事的传播,在线下打造文旅体验园,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不仅能够促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也能带动文旅相关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从视频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到网红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从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到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不难发现,文创IP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一个节目或一个具体的人。当前,文创IP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对各地盘活文旅资源、打造地方IP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丰富且多样的,如何由某一IP或多个IP唤醒,进而带动整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同频共振”,值得各地文旅从业者思考并实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秦佳鸣、李江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