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人”“文化人”到“创新人”

2021年01月26日 13:19    来源: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

  古往今来,对于长三角地区有很多评价和描述,如经济发展活跃、开放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又如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等等。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有一个“标签”——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发祥地之一。

  织布丝绸、湖笔宣纸、刺绣织锦、竹草编织、玉器漆器、雕塑剪纸、陶器瓷器……江南文化和工商业的崛起,孕育了长三角地区民众的高超手工技艺和诗性审美情趣,也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此萌发。

  长三角历史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达人的贡献。今天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也应着眼于人的现代化,从过去的“经济人”到“文化人”,再到“创新人”。通过创意赋能和文化加持,使创意集聚、要素集聚,不断增强区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形成和涌现更多的创新街区、创意空间、创意城区和创新城市。

  在落实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要更好地继承江南文化中富有创意传统的文化基因,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生生态,进行跨区域、跨领域的创新,通过文化融合沟通、专业跨界协作,让内容创造、资源活化、产业联动、平台搭建等创新元素充分涌动、自由流动。

  基于文化创意与产业的品质优化、质量提升,持续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进而为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富有创造力、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添砖加瓦。

  通过创意点化,“家家善塑,户户会彩”,让泥土有了附加值

  在长三角地区,环太湖流域拥有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以及崧泽、福泉山文化等。其中出土的陶器、玉器、丝织品、瓷器等,显示了江南先民的文化创意。

  以崧泽黑陶等为代表的泥土创造,是追求审美情趣的创意文化。在江南地区,制造陶器、捏制泥俑等具有悠久的历史。除了必要的泥制生活用品外,崧泽文化遗址还出土了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的陶猪和泥俑。它们质朴淳厚,带着芬芳的泥土气,融进了人们的生活。

  到了明清时期,惠山泥人更是有了质的飞跃。无锡惠山通过创意的点化,“家家善塑,户户会彩”,让泥土有了附加值。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过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玩、泥人之类……”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泥土产业,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征。如被视为“粗货”的“大阿福”,造型上夸张了头部、相对缩小四肢,突出了一种健美、憨厚、喜庆的风格;另一种被称为“细货”的泥塑,则造型精致细腻、线条柔和且富丽典雅,“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作品兼具欣赏和收藏的功能。

  这些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具有“三分坯子,七分勾画”的创意,可谓刚柔相济、惟妙惟肖,锤炼了一大批手艺工匠。

  以玉器雕刻为代表的玉器创造,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创意文化。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已不满足于生产石器、陶器和稻谷等生产、生活资料产品,而开始涉足生产玉器这类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打造出一个个“礼器”。

  从考古发现来看,良渚时期的玉器一般就地取材,很多是源自天目山的玉矿。在中国古人眼里,玉器具有很丰富的特点:一是具有矿物学特点:原料稀贵,不易获得;二是具有工艺学特点:“玉不琢,不成器”;三是具有社会学特点:玉质坚硬,造型美丽,富有光泽。

  同时,先民们往往把崇高、美好、圣洁等审美意识加诸玉器身上。比如,玉琮的造型内圆外方,中间的圆孔贯通上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以及贯通天地,期盼“天地人”自然合一、和谐相处的愿望。

  以江南蚕丝业为代表的丝绸创造,是追求诗意生活的创意文化。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细丝带、丝绸片等实物。蚕桑丝织的发展和繁荣,与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紧密。

  两宋时期,丝绸生产不仅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而且丝绸贸易也趋于专业化,江南地区一跃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率先在吴越地区的丝织业中萌发,南京、苏州、杭州各设置三个官营的织造衙门。民间的丝织业更是方兴未艾,涌现了像吴江、湖州以及震泽、盛泽、乌镇、濮院、菱湖等江南丝织名镇、强镇、大镇。仅南浔一镇,1860年前后就造就了“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丝织富商家族群体。

  到了近现代,上海滩新兴的民族工业就与这批丝织经营者的创意、创业有关。商人们不仅沿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建立缫丝厂和纺织厂,还创办银行、建造铁路,为上海近代工商业的崛起和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以古代越窑为代表的瓷器创造,是追求天然造化的创意文化。瓷器是伟大的发明,江南地区是瓷器发源地之一,拥有闻名中外的越窑青瓷、龙泉青瓷等。

  晚唐诗人陆龟蒙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诗描绘了越窑所产的秘色瓷器具有非常迷人的色泽,仿佛天然的造化。

  越窑凭借官窑的体制支撑,构建了人才和技术的高地,加上丰富而又上好的瓷石、紫金土原料,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一是胎薄釉厚,温润如美玉;二是多次素烧上釉,工艺精湛;三是釉面开片,展现丰富而美丽的花纹,呈现古色古香而高雅的情趣。

  每一件青瓷,都成为精美的创意产品。“茶圣”陆羽就将越窑青瓷视为瓷中上品。除了可用于饮茶、品酒,青瓷质地轻薄,还可用作乐器,弹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元代以后,民间青瓷的发展,弥补了官窑只供朝廷、不供出口的不足,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压舱陶瓷的主力军,远销海外,名扬世界。当龙泉青瓷在法国巴黎出现时,轰动了整个欧洲。王公贵族竞相把青瓷作为炫耀富贵的奢侈品,形成了疯狂收购龙泉青瓷的盛况。

  书画艺术与制壶技术的跨界融合,带动求新求异浪潮兴起

  江南文化是以吴越文化为底色,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以刺绣和织锦为代表的女红创造,以阳羡制壶为代表的紫砂壶创造,都体现了江南先民追求匠心独具、文化情怀的创意文化,凝聚了重视工商业生产、文化消费以及智慧人文的审美特征。

  第一,崇尚自由、善于创造的创新基因是诗性精华所在。

  江南地区以人间天堂般的美丽和富庶,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文化开发最早、文明曙光最美的社会经济文化高地之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它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致和优雅的特征发展到了极致。

  其中,江南水文化底蕴中的灵动机敏、崇尚自由与工匠精神以及绿色生态的发展环境,为创新创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兼容并蓄、追求精致的创新基因是人文精华所在。

  江南地区发达的水系,造就了繁华的江南经济,孕育了繁荣的江南文化。江河湖海的地理优势,不仅体现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有京杭大运河带来的商品经济、市镇繁华。它有力地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文化交流、文化风尚的变革。

  其中,传统的蚕桑丝织经济和新兴的棉纺织经济,进一步带动了千家万户家庭手工业的专业化、市场化。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民间机房,更是可贵的创意家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发展最快的轻工业,如服饰织染制作、谷物食品加工、草竹编织、酿酒技艺、印刷产业等,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和扩大市场,发挥了提升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的创意产业作用。

  由此,江南文化的消费性依托于手工创意产业升级和审美追求,达到了生产消费、创造创意的新融合,造就了安居乐业的新方式。

  第三,精于创造、美于设计的工匠精神是创意基因所在。

  江南地区商业的发达和工商阶层、创意阶层的涌现,营造了创业、创新、创意的浓郁氛围,造就了一大批悟性高、技术精湛的创造者。

  比如,时大彬和陈继儒的携手,满足了晚明文人既可品茗亦可把玩的审美需求,将笨拙的大壶改造成精巧的小壶,推动紫砂壶创造史上的华丽转身。加之书画艺术与制壶技术的跨界融合,带动了求新求异创意浪潮的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物勒工名”制度既是对劳动创造的珍重,又是对手工技艺的最高褒奖。

  第四,人文关怀、诗性表达的创意精神是文化底色所在。

  无论是崧泽文化的陶器创作,还是良渚文化的玉器雕琢,都体现了纤巧柔润的造型、装饰美丽的图案、雕刻技术的精湛,将江南的诗性传统和人文的柔性关怀展现无遗。

  精巧的手工艺、时尚的审美和奢侈的消费,成就了江南诗性的文化趣味和时尚流行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江南文化的自由和开放,也带来了市民文化的繁荣、社会创意阶层的壮大。

  依托源头和码头优势,助力“生产大国”向“智造强国”跃升

  今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文化创意而言,要传承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创新创意特征的江南文化基因,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律,真正构建出新江南、新文化、新创意的良好生态。

  必须看到的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注重文化核心内容与知识产权保护,倡导特色化、时尚性、精准化、互动性。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要通过创新驱动形成新引擎,让创意、技术、资金等要素在长三角地区流动得更快,助力“生产大国”向“智造强国”跃升。

  同时,注重融合时尚、广告、设计等创意和科技元素,促进长三角地区文化要素一体化整合,从而才有可能引领文化和时尚潮流,形成创意智慧、中国出品、全球共享的传播和消费模式。

  除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资源创新等要素外,关键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与集聚。长三角地区的古代创意达人,如紫砂壶首创者陈继儒、江南园林设计者计成、“随园主人”创意追求者袁枚……他们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是文化创意和创造的重要动能,足以颠覆陈旧的技术和现成的模式。

  运用和释放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催生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新组合。要推动创意人士和创意阶层的互动共生、协同演进,持续激发创意者、创意社群的想象力、创造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意化、智慧化、现代化,进而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模式。

  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让文化创意流动起来、前浪后浪翻腾起来,才能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创造出高附加值产品、高质量服务、高效率经营,进而使长三角地区率先迈向创新驱动、绿色生态的一流城市群。

  长三角是一个充满灵气、文气、大气和人气的地区。要继承远见卓识、创新睿智和诗性迸发的文化传统,传承好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在产业链上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进行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打造与衔接。

  无论是电影、演艺、设计、会展,还是书展、艺术展、时尚秀等产业,都应当呈现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可依托长三角地区源头和码头的文化优势,采取跨区域合作、专业整合、协同推进的方式,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新平台,形成跨区域城市创意新网络、新引擎。

  要加快各种要素的流动和整合,让长三角地区乃至海内外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资产通过商业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渠道充分涌动和集聚,让长三角地区文化通过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创新发展、交融互鉴得到有效、便利的配置与组合,造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文化创造新高地,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有意识地由文化产业向文化新经济方向转变。在这一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和深入提炼文化基因、乡愁记忆,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转化与创意性活化。

  同时,对原有的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赋能,推动实体经济的品质提升和结构升级,让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现代农业、消费品制造业、工业品制造业、人居环境业、旅游业、会展业、科技业等深度融合。

  此外,要积极运用创意的手段,深入发掘文化资源和创意潜力,打破地区界限,超越时代界限,推动城市和乡村公共设施的艺术化,精心营造艺术化的生活氛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从“经济人”“文化人”到“创新人”

2021-01-26 13:19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