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化石博物馆需要互联网思维

2020年12月18日 08:44    来源:科技日报    胡一峰

  近年来,“去博物馆”渐成都市文化新时尚。各种“网红”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且不说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大佬”,西安、南京、苏州、成都等地的博物馆也各领风骚,一到假期,游客无数。人们在博物馆除了获得知识外,还领略到器物之美、文化之美。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一片火爆的同时,一些以地质古生物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却面临运营困境、门可罗雀,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即使一些成绩不错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历史文化类同行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在这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受冷落的博物馆很可能因缺少关注而错过发展机遇,抓不住发展机遇则又会令其进一步丧失被关注的可能,一旦陷入恶性循环,不仅阻碍博物馆自身发展,而且影响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

  那么,是自然科学本就枯燥,化石生来“面目可憎”吗?当我们看到商店里守着“恐龙”柜台走不动道的小朋友,看到痴迷于《侏罗纪公园》、野外找化石、盲盒“挖矿”的大朋友,就会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应该说,不论是来自远古的化石,还是它们联系着的茂密森林、深邃海底、浩瀚天空,化石博物馆里自带神秘体质的“石头”,魅力不比唐三彩、元青花小,背后的故事也毫不逊色于秦皇汉武。一言以蔽之,化石博物馆不缺精彩的展品,缺的是精彩的呈现方式,不缺吸引人的故事,缺的是讲故事的人。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譬如运营经费不足、体制机制不顺、人员队伍专业性不够、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刻板印象,等等。打破僵局需多方施策,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博物馆发展理念,是激活遇冷的化石博物馆首要的任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这不仅指博物馆建个网站,或开设官方微博微信,也不是在网上发布几条资讯、网络预约参观讲解,而是说,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知识积累方式、审美休闲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局中,思考和探索化石博物馆的应变之道。

  譬如,互动性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性,这意味着人们更喜欢参与式的文化活动,也更喜欢以维基百科的方式完成知识的革新和积累。一家化石博物馆如果还停留在我展你看的橱窗式展陈、我讲你听的课堂式传播,大概率无法赢得参观者青睐。相反,如果运用沉浸、众创的手段,让参观者进入“恐龙世界”,体验远古“实景”,交流“驯龙”心得,效果相信会更好。同理,在互联网环境下,展览内容预告的最佳方式,也绝非一纸冷冰冰的官方通知,而应是一堆碎片化、可衍变的话题,只要展览基本信息无误,即便有些内容是模糊甚至有歧义的,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博物馆之旅,其意义超越参观本身,具有圈层文化建构和认同的功能。尤其是在趣缘纽带无比发达的当下,化石本就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以化石为中心又衍生出包括收藏、鉴赏乃至摄影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生活样态。化石博物馆转变观念,就意味着把参观者当用户,以馆舍为平台,融科研科普、展览文创以及影视网游IP开发为一体,把自己打造为化石相关知识和审美内容的一所中央厨房。而当社会力量被高度动员起来,化石博物馆运营所需资源将更加充足,发展条件也将得到改善。

  当年,托马斯·霍文变革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举,被称为“让木乃伊跳舞”,成为世界博物馆史经典案例。在重视文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激活做强化石博物馆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激活化石博物馆需要互联网思维

2020-12-18 08:44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