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卡61处文物 有支护宝队默默“守望钟山”已达4年

2020年12月15日 08:55    来源:南京日报   

  初冬的紫金山雾气氤氲,14日上午10点不到,不少市民游客来到神道,在金水桥前与明孝陵石碑合影留念。人群中,有5人身着统一的亮绿色马甲,正在忙碌:有人检查石碑是否损坏,有人拍照上传信息,有人对照表格勾选——他们来自一支名为“守望钟山”的志愿者团队,今年,已经是他们守山、巡山、护山的第4年。

  默默“守望钟山”已有4年

  在玄武区孝陵卫铁匠营社区,一提到“队长”,几乎无人不晓。2016年,铁匠营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孔金成发起成立“守望钟山”志愿者团队,参与到巡山护山、社区治理等工作中。“队长”这个称呼,就挂在了大家嘴边。今年68岁的孔金成,依稀可见从军岁月的烙印。14日上午,记者来到铁匠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孔金成等5人已穿好马甲,背上背包,在社区集结完毕——应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志愿团队每季度将上山巡查61处文物。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紫金山‘寻宝人’。”孔金成说。之所以说“寻”,是因为大多数文物星罗棋布在前山、后山等多个点位,彼此距离不一。有的文物甚至没有具体定位,掩藏于草丛、林地间,需撒网式寻找、问询。2018年5月,团队正式接手文物巡查工作。“寻宝”第一天,孔金成感受到了任务的不易:从早上7点巡至晚上5点,一天下来步数上了4万步,还有不少文物没有寻到……截至今年,61处文物全部打卡完成,孔金成也成了紫金山“活地图”。由他与志愿者王双冬、周宇华,社区书记周玲、社工陈宇涵组成的“寻宝”组合固定成形,还探索出了3条“寻宝”路线。

  “扎”进山里,一“寻”就是一天

  从龙宫路出发,沿下马坊遗址公园行至四方城,进入明孝陵景区,经明东陵遗址后抵达紫霞湖,一路上行抵达头陀岭后前往后山,再沿灵谷寺方向下山——记者14日跟随小队,体验了这条“难度”属于中等的“寻宝”路线。

  上午10点40分,小队穿过定林山庄,大片的颜真卿碑林映入眼帘。5人分工合作,检查、拍照、上传,穿梭在数十块碑刻间记录信息。“这属于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孔金成说,“没‘寻宝’之前,我也不知道紫金山上原来还有这么多宝藏。”11点30分,小队抵达紫霞湖,在湖畔一处凉亭止步,拉开手提袋、背包,取出矿泉水和面包用餐休整——这是“寻宝”时的惯例,为了节约时间,通常小队都自带饮料与干粮,在上山途中充当午饭。

  山风凛冽,上行的时候山路陡峭,即使是寒天里众人也出了一身汗。巡查时,孔金成也会聊起紫金山的变化:过去石象路两侧全是苗圃,种了不少果木,小时候,他常常放学后与伙伴相约上山,在草场上踢球,在桃园里摘桃。如今,苗圃变为景观带,石象路蝶变“最美600米”。

  孔金成等人启程返回时,时间已接近下午5点,当天一共打卡了30处文物。据周玲介绍,此后,他们还需再次沿其他路线上山,花费2—3天时间,才能将61处文物巡查完毕。

  “只要还能走,我就继续巡”

  沿“卫岗—下马坊—南京理工大学”路线,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垃圾清理,沿途清理共享单车和卫生死角;每日定时定点巡查友谊河河道,及时反馈问题;节假日来临时前往地铁口,为市民游客导引指示……文物巡查之外,身着“守望钟山”马甲的志愿者们,也活跃在山脚下社区治理中。

  “铁匠营社区紧邻紫金山,我对这片山有很深的感情。”孔金成说。他的“钟山情结”,也是“守望钟山”团队名称由来。最多时,团队成员超40人。目前,团队稳定在22人,大多和孔金成一样,是退休居民、党员志愿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

  周玲回忆,无论是疫情防控、爱卫月,还是文明创建、垃圾分类,志愿者们都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工作,成了社区建设中一股不容忽视的“银发”力量。孔金成“队长”的称呼也越叫越响,成了有名的“铁人队长”。

  始自2016年,这场“守望”即将迎来崭新的第5年。“只要还能走,我就继续干继续巡。”孔金成说。紫金山看着他长大,长大后的他,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巡满山文物,护一方安宁,守护南京的“母亲山”。(邓露洁 谷文俊 王潇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山寨文物几时休      2020年11月23日
  • · 革命文物修复伤痕里的热血芳华      2020年10月20日
  • · 圆明园会复建吗?      2020年10月19日
  • · 又一批国宝重器,“回家”了!      2020年09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打卡61处文物 有支护宝队默默“守望钟山”已达4年

    2020-12-15 08:55 来源:南京日报

      初冬的紫金山雾气氤氲,14日上午10点不到,不少市民游客来到神道,在金水桥前与明孝陵石碑合影留念。人群中,有5人身着统一的亮绿色马甲,正在忙碌:有人检查石碑是否损坏,有人拍照上传信息,有人对照表格勾选——他们来自一支名为“守望钟山”的志愿者团队,今年,已经是他们守山、巡山、护山的第4年。

      默默“守望钟山”已有4年

      在玄武区孝陵卫铁匠营社区,一提到“队长”,几乎无人不晓。2016年,铁匠营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孔金成发起成立“守望钟山”志愿者团队,参与到巡山护山、社区治理等工作中。“队长”这个称呼,就挂在了大家嘴边。今年68岁的孔金成,依稀可见从军岁月的烙印。14日上午,记者来到铁匠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孔金成等5人已穿好马甲,背上背包,在社区集结完毕——应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志愿团队每季度将上山巡查61处文物。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紫金山‘寻宝人’。”孔金成说。之所以说“寻”,是因为大多数文物星罗棋布在前山、后山等多个点位,彼此距离不一。有的文物甚至没有具体定位,掩藏于草丛、林地间,需撒网式寻找、问询。2018年5月,团队正式接手文物巡查工作。“寻宝”第一天,孔金成感受到了任务的不易:从早上7点巡至晚上5点,一天下来步数上了4万步,还有不少文物没有寻到……截至今年,61处文物全部打卡完成,孔金成也成了紫金山“活地图”。由他与志愿者王双冬、周宇华,社区书记周玲、社工陈宇涵组成的“寻宝”组合固定成形,还探索出了3条“寻宝”路线。

      “扎”进山里,一“寻”就是一天

      从龙宫路出发,沿下马坊遗址公园行至四方城,进入明孝陵景区,经明东陵遗址后抵达紫霞湖,一路上行抵达头陀岭后前往后山,再沿灵谷寺方向下山——记者14日跟随小队,体验了这条“难度”属于中等的“寻宝”路线。

      上午10点40分,小队穿过定林山庄,大片的颜真卿碑林映入眼帘。5人分工合作,检查、拍照、上传,穿梭在数十块碑刻间记录信息。“这属于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孔金成说,“没‘寻宝’之前,我也不知道紫金山上原来还有这么多宝藏。”11点30分,小队抵达紫霞湖,在湖畔一处凉亭止步,拉开手提袋、背包,取出矿泉水和面包用餐休整——这是“寻宝”时的惯例,为了节约时间,通常小队都自带饮料与干粮,在上山途中充当午饭。

      山风凛冽,上行的时候山路陡峭,即使是寒天里众人也出了一身汗。巡查时,孔金成也会聊起紫金山的变化:过去石象路两侧全是苗圃,种了不少果木,小时候,他常常放学后与伙伴相约上山,在草场上踢球,在桃园里摘桃。如今,苗圃变为景观带,石象路蝶变“最美600米”。

      孔金成等人启程返回时,时间已接近下午5点,当天一共打卡了30处文物。据周玲介绍,此后,他们还需再次沿其他路线上山,花费2—3天时间,才能将61处文物巡查完毕。

      “只要还能走,我就继续巡”

      沿“卫岗—下马坊—南京理工大学”路线,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垃圾清理,沿途清理共享单车和卫生死角;每日定时定点巡查友谊河河道,及时反馈问题;节假日来临时前往地铁口,为市民游客导引指示……文物巡查之外,身着“守望钟山”马甲的志愿者们,也活跃在山脚下社区治理中。

      “铁匠营社区紧邻紫金山,我对这片山有很深的感情。”孔金成说。他的“钟山情结”,也是“守望钟山”团队名称由来。最多时,团队成员超40人。目前,团队稳定在22人,大多和孔金成一样,是退休居民、党员志愿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

      周玲回忆,无论是疫情防控、爱卫月,还是文明创建、垃圾分类,志愿者们都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工作,成了社区建设中一股不容忽视的“银发”力量。孔金成“队长”的称呼也越叫越响,成了有名的“铁人队长”。

      始自2016年,这场“守望”即将迎来崭新的第5年。“只要还能走,我就继续干继续巡。”孔金成说。紫金山看着他长大,长大后的他,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巡满山文物,护一方安宁,守护南京的“母亲山”。(邓露洁 谷文俊 王潇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