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霸为何在博物馆修文物?她这样理解传承……

2020年11月02日 09:19    来源:羊城晚报    陈泽云 孙晶

  进入拥挤的越秀老城区,穿过仄窄的德政南路,一座砌砖的红棕色独栋小楼安安静静坐落在街角处,“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几个金色字样与深棕色的木门相得益彰。恰逢工作日,展馆的客流不算多。四楼电梯旁边的小房间内,一排工具一溜摆开,毛笔、刷子、锉刀,甚至还有牙医用的小电钻,这里是蒲亭利的工作室,作为博物馆常务馆长的她,一有空闲就会在这片小天地潜心研究古陶瓷修复技艺。

  戴着眼镜、扎着马尾辫,斯斯文文的80后女生蒲亭利来自一个经商家庭,父亲蒲重良在粤打拼多年,2013年,蒲重良将自己多年珍藏的陶瓷文物以博物馆的形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作为家族的二代,蒲亭利担负起运营博物馆的重任,将这家民办博物馆办得有声有色。

  想读考古学的金融学霸成了馆长

  出生在四川泸州的蒲亭利,可能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小候鸟”。小时候,父亲蒲重良在广东、北京等地方创业打拼,她留在老家读书。一到寒暑假,她带着比自己小五岁的弟弟,从老家飞到父亲所在的城市。“胸前挂一个小爱心牌,空姐带着我们到自己的座位上,整架飞机上就我们两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小朋友。”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高中。在老家“放养”长大的蒲亭利勤奋、自律,不需要大人操心,高考之后,她作为泸州市优秀学子,被中山大学录取。

  “我想读考古学,被我妈妈阻止了,怕不好找工作。” 蒲亭利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热爱历史和人文社科,但最终大学还是报考了热门的金融专业。但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后,蒲亭利却成为了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常务馆长。

  上世纪90年代中,蒲重良开始介入陶瓷收藏领域,2013年,在蒲重良的推动下,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展品包括了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的古代陶瓷器,首次亮相便对外展出了400多件藏品。

  “我对这个领域本身也感兴趣,最适合接手这个板块。而且我也相信,金融和收藏,本质上都是对时间价值的运营。我在金融领域所学的东西不会是白费的,也可以在文化收藏传承领域发挥作用。”2013年,原本已经在家族企业财务领域上班的蒲亭利跟父亲达成了默契,承担起了这家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管理责任。

  “每天醒来就有100件难事”

  “一开始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感觉每天醒来就面临100件难事。”凭着兴趣跨界的蒲亭利很快意识到,管理博物馆不像经营企业,有明确的业务和量化指标。“那么,我就自己给自己定KPI!”

  蒲亭利给自己下的第一个KPI,是让博物馆成为省内知名的民办博物馆。为此,她开始着手组建团队,办主题展览、策划宣教活动,让博物馆“活起来”。2016年,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帮扶合作下,蒲亭利顺利推出了普公古博物馆第一个大型的展览“美成在久——中国原始青瓷展”,赢得了业内好评。

  “原来办一次展需要协调这么多事,要定主题,要制订展程大纲,确定每一件展品,展览形式设计,要做宣发等等。”提起这一次让自己数次“崩溃”的展览,蒲亭利表示,自己收获许多。在一次次的磨练中,这个善于学习的学霸,如饥似渴抓住每一次与大型博物馆学习交流的机会, 2017年她还前往北京大学研修博物馆运营管理专业,圆了自己的“考古梦”。

  2019年,蒲亭利还作为接班人与父亲联手打造出泸州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现在,我们举办展览和活动的流程都非常顺畅成熟了,每年也会提前制订好一年的大纲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更好地展示古陶瓷的魅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博物馆虽然只有近10个人,但也形成了稳定的经验与分工。“一开始我还经常要向爸爸的公司那边借人来帮忙,但现在,我们的团队都能自己搞定了。”

  如今,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连续多年获得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运营评估优秀的好成绩,不仅打响了知名度,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努力实现博物馆从“输血”到“造血”

  眼看着博物馆的经营步入正轨,蒲亭利给自己又下了一个新的KPI。蒲亭利表示,目前展馆场地是政府提供的,装修、水电、文物维护和保管费用则由父亲的企业来“输血”承担,每年投入同样过百万元。

  “我希望我们的博物馆可以不再依靠家族企业,也可以自我造血,持续健康地成长下去。”金融专业出身的她在博物馆管理、运营上天然具有商业经营的思维,她计划引入金融界力量,以资本促进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筹备一个博物馆文博基金,探索博物馆商业化路径。”

  “设计出好的文创产品并不难,难的是怎么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让它火起来。”疫情之后,发展文创产品成为了蒲亭利目前的聚焦点。

  近年,随着政策的号召,不少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广东省内,就有多达百家。如何让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经营,也成为了业界共同面临的课题。2019年起,广东省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蒲亭利多了一个身份,成为了该专委会的秘书长,她希望能带动非国有博物馆的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我们组建专业的文创团队、设计团队、营销团队,以合作的形式为愿意参与的馆方提供服务,探索更多的空间。”

  而让蒲亭利欣慰的是,面对自己的“折腾”,父亲蒲重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父亲,我们在运营博物馆上的大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他不会干涉我的尝试,反而会经常鼓励和表扬我。”

  醉心修文物 她这样理解传承

  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之外,蒲亭利还醉心于修陶瓷文物。“我爸在古玩市场寻找完美的藏品,我跟他相反,在市场上专门找有破损的陶瓷来练手。” 蒲亭利笑着说道。

  一个破损的陶瓷碗,在她的手中,经过清洗、拼合、补缺、打磨、上色、上釉、做旧等多道工序,恢复了原貌,仿佛时光倒流般再现神韵。

  蒲亭利告诉记者,自己这些年都在向古陶瓷修复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古陶瓷修复。 “我父亲耗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经历在古陶瓷的收藏上。”蒲亭利回忆,小时候家里堆满了各种陶瓷藏品,“连个落脚的地方都难找”,一开始,家人对于父亲这种行为不太理解,但父亲却用自己的坚持感染了家人。“如今这批珍贵的藏品得以博物馆展品的形式对外共享,那就不是我们家的财富了,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我有责任把我们博物馆的这批藏品保护好,传承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金融学霸为何在博物馆修文物?她这样理解传承……

2020-11-02 09:19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