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古人喝开水吗

2020年10月23日 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人有喝开水的习惯。可是你知道吗,大家随手可得的开水,对古人来说却是奢侈品。

  木炭在古时是烧火做饭的最佳燃料。但这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的。因为其价格特别昂贵,一般只有皇宫、官府及富贵人家才用得起。

  自古宫廷和政府部门都有供炭制度保障。唐朝的“木炭使”、元朝的“柴炭局”、明朝的“惜薪司”、清朝的“柴炭处”等,均下辖柴炭厂、山林及专属的樵夫,负责为宫廷和政府部门采办燃料、制作木炭。而普通老百姓,绝对没有这样的待遇,要想用木炭来烧火做饭,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煤进入日常生活,始见于北宋的东京汴梁,当时称为“石炭”。那个时期的煤由政府实施管控统一售卖。比如,宋徽宗时,“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朝廷大获其利。这种专卖政策,往往导致煤价高昂,民众无法购煤用于生活。

  木炭价格昂贵,煤炭又在政府的管控当中。于是乎,老百姓想要烧开水便成了一种奢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开封城“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十五斤为一秤。可供参考的一个物价标准:大中祥符元年,北宋襄、许、荆南、夔、峡等地的麦子是12文一斗,大米是30文一斗)。眼见民众实在冬天熬不下去了,政府才将自己控制的木炭拿出来用最低价投放到市场上,结果民众蜂拥抢购,发生踩踏致死的惨事。

  既然普通民众烧不起炭,煤也买不到,那只能烧秸秆和杂草这些“薪柴”了。遗憾的是,薪柴虽然是很低端的烧火燃料,但缺少柴薪却是古人的生活常态。比如,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他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因为燃料匮乏,“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即使来了尊贵的客人,“便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的佳肴。这些底层人,热饭热菜都吃不上,自然别提烧开水来喝了。这也是为何缺柴少薪成为历代文人哀叹民生之艰主题的重要缘故。唐代诗人孟郊在《苦寒吟》中哀叹“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北宋诗人赵扩买不起柴,只好“毁车充薪”,把家里的车拆散生火来做饭;南宋诗人韩淲,“家贫无人去拾柴”,只好在寒冬里咬紧牙关发抖;元曲《朝天子·客况》里,穷人家柴薪不够,只能听凭冷雨寒风摧折……

  宋元时期,情况稍微有些好转,这个时候出现了独立运营的茶肆、茶楼、茶坊,喝茶的风气深入底层社会。但普通人还是承担不起每日烧开水煮茶的燃料成本,他们只能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从茶贩们手中买些茶水来喝。

  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中土风俗,仍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多数底层民众继续喝凉水。当然,如果水太脏,古人也会做一些有限的处理,让生水稍微干净些……

  当然,同一时期的欧洲情况并没有比我国更好。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比欧洲大型传染病肆虐带来的困扰要少,就是因为中国的饮茶文化和粪便处理比欧洲同时期更好,更注重卫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加强了喝开水有利人体健康的宣传和推广,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再号召“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各种官方编纂的《农村卫生员课本》也一致要求卫生员应当积极宣传喝开水的好处,带动群众养成喝开水的好习惯,至此,热开水才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古人喝开水吗

2020-10-23 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人有喝开水的习惯。可是你知道吗,大家随手可得的开水,对古人来说却是奢侈品。

  木炭在古时是烧火做饭的最佳燃料。但这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的。因为其价格特别昂贵,一般只有皇宫、官府及富贵人家才用得起。

  自古宫廷和政府部门都有供炭制度保障。唐朝的“木炭使”、元朝的“柴炭局”、明朝的“惜薪司”、清朝的“柴炭处”等,均下辖柴炭厂、山林及专属的樵夫,负责为宫廷和政府部门采办燃料、制作木炭。而普通老百姓,绝对没有这样的待遇,要想用木炭来烧火做饭,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煤进入日常生活,始见于北宋的东京汴梁,当时称为“石炭”。那个时期的煤由政府实施管控统一售卖。比如,宋徽宗时,“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朝廷大获其利。这种专卖政策,往往导致煤价高昂,民众无法购煤用于生活。

  木炭价格昂贵,煤炭又在政府的管控当中。于是乎,老百姓想要烧开水便成了一种奢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开封城“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十五斤为一秤。可供参考的一个物价标准:大中祥符元年,北宋襄、许、荆南、夔、峡等地的麦子是12文一斗,大米是30文一斗)。眼见民众实在冬天熬不下去了,政府才将自己控制的木炭拿出来用最低价投放到市场上,结果民众蜂拥抢购,发生踩踏致死的惨事。

  既然普通民众烧不起炭,煤也买不到,那只能烧秸秆和杂草这些“薪柴”了。遗憾的是,薪柴虽然是很低端的烧火燃料,但缺少柴薪却是古人的生活常态。比如,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他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因为燃料匮乏,“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即使来了尊贵的客人,“便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的佳肴。这些底层人,热饭热菜都吃不上,自然别提烧开水来喝了。这也是为何缺柴少薪成为历代文人哀叹民生之艰主题的重要缘故。唐代诗人孟郊在《苦寒吟》中哀叹“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北宋诗人赵扩买不起柴,只好“毁车充薪”,把家里的车拆散生火来做饭;南宋诗人韩淲,“家贫无人去拾柴”,只好在寒冬里咬紧牙关发抖;元曲《朝天子·客况》里,穷人家柴薪不够,只能听凭冷雨寒风摧折……

  宋元时期,情况稍微有些好转,这个时候出现了独立运营的茶肆、茶楼、茶坊,喝茶的风气深入底层社会。但普通人还是承担不起每日烧开水煮茶的燃料成本,他们只能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从茶贩们手中买些茶水来喝。

  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中土风俗,仍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多数底层民众继续喝凉水。当然,如果水太脏,古人也会做一些有限的处理,让生水稍微干净些……

  当然,同一时期的欧洲情况并没有比我国更好。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比欧洲大型传染病肆虐带来的困扰要少,就是因为中国的饮茶文化和粪便处理比欧洲同时期更好,更注重卫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加强了喝开水有利人体健康的宣传和推广,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再号召“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各种官方编纂的《农村卫生员课本》也一致要求卫生员应当积极宣传喝开水的好处,带动群众养成喝开水的好习惯,至此,热开水才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