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传承

2020年10月21日 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赵强

  中新社合肥10月21日电(记者 赵强) “徽墨的历史有1200多年,它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父亲退休后,我就进了这个厂,工作了42年,现在我已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我儿子。”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周美洪所说的厂,现为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传承徽墨历史、文化遗产的专业生产厂。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为文人墨客所钟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制墨车间,墨香扑面而来,只见工作台上,放着一摞摞黑黑的初制饼。在一块块发黑的布下,和好的墨正散发着蒸汽。

  出身制墨世家的周美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1979年8月进入墨厂成为一名一线工人,凭着对徽州文化的热爱,他苦心钻研起制墨技艺。2007年6月,他成为“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周美洪告诉记者,他们做的墨完全用手工。据了解,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徽墨制作技艺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前几年曾出现过年龄断档,目前公司主力员工的年龄为50岁到60岁,工龄最长的已逾50年。

  周美洪坦言,制墨学懂容易,做精很难。有的人一辈子只能做中档,有的人两年以后就可能做高档,这就是手艺。“墨的好坏主要看材质、品相和做工。其中,做工要靠年轻人,做墨的人最佳年龄为35岁到55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徽墨需求增多,政府对文化遗产也非常重视。传统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待遇也好了很多。”周美洪说,尤其在招工方面,近两年,公司招了不少年轻人,目前年轻人占比超五分之一。

  据周美洪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36人,大部分是本厂职工的子女。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坐就是一辈子,这就是制墨人的一生写照。

  为了更好地将徽墨技艺传承下去,周美洪以身作则,带头动员下一代走进制墨厂。2007年,周美洪的儿子周健刚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制墨工人。

  炼烟、和料、制墨、描金……13道制墨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各有讲究,整个成品制作下来,着实不易。

  周美洪说,目前公司年营销额约两三千万元人民币,过去百分之八十销往日本,近年来,由于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催生了“非遗热”“书法热”,国内对徽墨需求增多,目前内销占一半左右。“为吸引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徽墨,我们在忠于古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如今,已经退休的周美洪还是闲不下来,每天都会到公司转转。“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每天进厂看到年轻人,心里舒服。人都有老的一天,只有年轻人不停地进来,这门技艺才会代代传承下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传承

2020-10-21 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合肥10月21日电(记者 赵强) “徽墨的历史有1200多年,它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父亲退休后,我就进了这个厂,工作了42年,现在我已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我儿子。”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周美洪所说的厂,现为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传承徽墨历史、文化遗产的专业生产厂。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为文人墨客所钟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制墨车间,墨香扑面而来,只见工作台上,放着一摞摞黑黑的初制饼。在一块块发黑的布下,和好的墨正散发着蒸汽。

  出身制墨世家的周美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1979年8月进入墨厂成为一名一线工人,凭着对徽州文化的热爱,他苦心钻研起制墨技艺。2007年6月,他成为“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周美洪告诉记者,他们做的墨完全用手工。据了解,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徽墨制作技艺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前几年曾出现过年龄断档,目前公司主力员工的年龄为50岁到60岁,工龄最长的已逾50年。

  周美洪坦言,制墨学懂容易,做精很难。有的人一辈子只能做中档,有的人两年以后就可能做高档,这就是手艺。“墨的好坏主要看材质、品相和做工。其中,做工要靠年轻人,做墨的人最佳年龄为35岁到55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徽墨需求增多,政府对文化遗产也非常重视。传统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待遇也好了很多。”周美洪说,尤其在招工方面,近两年,公司招了不少年轻人,目前年轻人占比超五分之一。

  据周美洪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36人,大部分是本厂职工的子女。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坐就是一辈子,这就是制墨人的一生写照。

  为了更好地将徽墨技艺传承下去,周美洪以身作则,带头动员下一代走进制墨厂。2007年,周美洪的儿子周健刚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制墨工人。

  炼烟、和料、制墨、描金……13道制墨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各有讲究,整个成品制作下来,着实不易。

  周美洪说,目前公司年营销额约两三千万元人民币,过去百分之八十销往日本,近年来,由于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催生了“非遗热”“书法热”,国内对徽墨需求增多,目前内销占一半左右。“为吸引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徽墨,我们在忠于古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如今,已经退休的周美洪还是闲不下来,每天都会到公司转转。“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每天进厂看到年轻人,心里舒服。人都有老的一天,只有年轻人不停地进来,这门技艺才会代代传承下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