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国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超过80%下降至4%以下,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10月16日人民网)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截至目前,我国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这说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初步实现,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范例。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少年儿童,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有的即便听得懂也不会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流动人口大幅增加,人员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从而使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会说普通话,那无法走出去,也无法请进来。一个地方方言的强弱可以说与普通话的“入侵”范围有关,也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越是大城市,越是开放的城市,普通话就越为普及。而那些封闭的小山村,则仍几乎没人会说普通话。
国家提倡民众说普通话,政府机关、学校及一些公共场所的服务机构都必须说普通话,从而带动更多的民众讲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越来越不适应这个社会。但方言承载着地方的文化,语言中浸染着漫长的历史、独特的地理和自成一体的文化,与土地,与民情,与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关联在一起,是当地的文化积累。这是方言值得被珍视的理由。因此,在提升普通话普及率的同时,也应给方言留点空间。
语言确实需要语言环境,普通话是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工具语言,而方言已经从工具语言蜕变成地域文化的标记,而这种标记是人的社会身份的重要属性。在当今这个强调个性的时代,区分度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和而不同才是中华智慧。正是因为文化的丰富多样,才造就了今天这个世界的丰富多样。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或消灭方言。方言的每个字符每个音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地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地域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所有的方言及地域文化真的消失了,谁来延续当今因文化多样而带来的繁荣?
普通话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和方言没有高下之分。各地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尽可能地把方言传存下来。譬如:开办一些方言广播和电视节目、方言报站台。在学校每星期开一节方言课,出版一些方言词典等,把方言变成一种区域的“普通话”。同时,各地应该想办法把方言寄托在文化产品上,让其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一种没有文化产品的语言,最终必然会被具备强大文化产品的语言侵蚀。总之,保护方言其实是为了保护地方文化传承,每种地方语言的背后,都埋藏着数不清的故事,透露出当地人民独有的特性,维系着无数人的故土情,世界是多彩的,语言的多样性是我们可贵的财富,推广普通话固然有利,但在推广播普通话的同时,千万不能将方言给丢弃掉。丢掉了方言也就丢掉了自己的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