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闭馆不打烊”“服务不断档”成为图书馆界的热词,图书馆直播作为一种新式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运而生。直播推介新书、直播阅读沙龙、直播文化讲座、直播业务培训……在与读者的隔空互动中,各大公共图书馆花式“带货”,创新了大众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也丰富着图书馆线上服务的内涵。
那么,面对全新的直播“战场”,图书馆探索了哪些脑洞大开的新玩法,从幕后走到镜头前的馆员在直播中都带了哪些干货,从线下服务到线上直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图书馆花式“带货”大赏
湖南长沙市图书馆“少儿阅读引导训练营”邀请业界专家,在直播间为小读者带来阅读写作“干货”。
广东深圳市坪山图书馆直播间,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读书笔记作者与坪山图书馆馆长周国平连线云互动,分享读书心得,引来3万多名网友在线观看。
湖北省图书馆“相约乡读·‘暑’于我们的约定”演诵会直播,邀请湖北五峰等地的留守儿童、大学生志愿者、朗诵艺术家等云端联欢,吸引246万人次观看。
馆员“带货”心路
把海量知识注入直播间
讲述人:李凌霄(首都图书馆宣传策划部副主任)
我们的直播始于今年4月底。当时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了给读者提供持续的服务,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快手、微博、西瓜视频、Bilibili等线上直播平台。
作为公共图书馆,我们有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职能,直播活动与线下活动一样要以读者为中心,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直播“带货”与一般意义上的“带货”不同。我们将直播定位为知识普及,让资深专家在直播间给读者带来文化滋养。
线上、线下并非只是渠道的变化。传播渠道变了,传播内容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图书馆做直播,如何在注意力资源稀缺的直播间吸引观众的注意,主讲嘉宾如何在开播一分钟内“抓住”眼球,这都考验着我们。
以今年4月我们的首场直播“阅读北京——2020年度首都市民阅读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为例。当时疫情形势开始好转,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的生活方式成了大家经常聊起的话题,于是我们将主题定为“后病毒时代与我们的生活”。为了带动直播气氛,邀请了两位年轻嘉宾——阅读推广人、央视主持人王宁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文津奖评委汪冰,请他们以对话的形式谈谈疫情期间的阅读心得,帮助读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疫情带来的改变。
小结这次直播的经验,我们认为,直播要想让观众喜欢,需要在主播选择、直播主题、话题设置、传播推广等方面下足功夫:首先,风格活泼的年轻讲师往往更受欢迎;其次,内容要尽量贴合观众生活,选择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的话题;此外,加强场外互动,设置开放性环节,鼓励观众参与讨论;最后,相应的宣传推广也要做充分。
我们带着这些思考进一步探索。《诗经》里的那些话、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考古证据、老舍的语言与幽默、《韩熙载夜宴图》的背后故事等,都是颇受欢迎的主题。我们已开展了几十场直播,快手平台观看量最多达100多万人次,大量网友在满载知识的直播间流连忘返,这也实现了我们的初衷——把海量知识注入直播间。
与孩子隔屏互动
讲述人:孙意(辽宁省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人)
今年是我在图书馆工作的第五个年头。过去的几年,我面对面给孩子们讲故事,用阅读陪伴他们成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屏幕成了连接我和孩子们的新纽带。借助新媒体,我们把以往在馆内开展的少儿公益阅读推广活动搬到了直播间,以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穿插呈现在线上少儿阅读推广群里。
我们带的“货”也是与众不同的,电商平台的主播推介的是商品,我们推广的则是少儿阅读。当然,这就对“带货”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让小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货”就得生动有趣、深度适中。对此,我选择从时下热点切入,有针对性地选择绘本,再从绘本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
比如,八一建军节主题绘本直播中,我选择了以冲锋号为主角的绘本《最美妙的声音》,以小号的身份讲述军人的不易,联系到战疫期间冲在前线的军医、洪灾之中抗洪抢险的解放军。军队对很多小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但战疫、抗洪的信息则是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这就很快帮助他们建立起理解的桥梁,增进对军队的认知。
此外,我们还有传统文化体验、思维绘本阅读、指尖创意阅读、幼儿戏剧游戏等内容。主题交替变换,我们的初衷不变——给小观众“种草”,让他们爱上阅读。
借助屏幕,时空限制被打破了,以前我的线下阅读课最多服务25个小读者,现在的线上阅读课最多时有900多人同时在线。利用线上资料留存方便的优势,我们还对直播内容加以梳理,在自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推广,让没能第一时间在线收听的孩子也能“回看”,这都是线下活动无法实现的。
图书馆直播服务是否会持续下去呢?在我看来,在数字化成为潮流的当下,只要读者需求存在,这种服务就不会消失,而且会催生出更多元的服务。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把握孩子的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用阅读给小读者带去更好的陪伴。期待孩子们能在阅读中找到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一线工作人员当主播带干货
讲述人:王建军(山西省图书馆馆长)
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课题。线下服务关停,线上服务怎么搞?以往线下和线上服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难题怎么破解?如何用新媒体创新服务?面对一系列难题,我们开展的“馆员直播课堂”给图书馆员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这要从今年夏天说起。
6月29日至7月7日,我们山西省图书馆和山西省图书馆学会主办了“全省图书馆员业务素养展示——馆员直播课堂”,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亮相在线教学服务平台,通过省内一线馆员分享,把业务干货带到直播间,也吸引了很多同行进入直播间共同学习。
2017年底,我们就以山西省图书馆学会为纽带,启动了对全省馆员的业务培训。不过,往年的培训都是线下活动,主讲嘉宾也都是业界专家。今年的培训直接搬到了直播间。
远程授课如何能使馆员产生共鸣?为此,我们邀请了13位省内一线馆员“现身说法”,直播的内容定为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当然,各市馆情况有差异,比如太原市图书馆通过改扩建,在空间建设和阅读推广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探索,阳泉市图书馆在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及视障文化服务交流方面经验丰富,晋城市图书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有深入研究……我们分别与各馆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共同商定主播人选,本着针对性和实践性强的原则敲定具体讲座主题,13场直播讲座涵盖总分馆建设、志愿服务、全民阅读推广、读者服务等理论研究、工作实践、创新思考等内容。
在直播过程中,我们把业务干货带给馆员,又把馆员的智慧留在直播平台,供更多人反复学习。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直播吸引了外省同行的关注,2084名报名学习者中有795名来自省外,其中人数最多的云南有178人参与。截至8月31日,我们的网络课程全网播放量达到25641次,点击量120245次,传播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
直播是图书馆界开展工作的新方法,更是事关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新手段。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开端,我们将在主播选择、直播内容策划和直播课堂后续作用的发挥等方面进行探索,在直播间给业界朋友带来更多干货。
上万册新书挑出一本“种草”
讲述人:李颖(上海图书馆新媒体服务部副主任)
在直播间给观众“种草”一直是出版单位擅长的。不久前,我们上海图书馆也尝试了一番,借助8月举行的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活动,我们进行了5场不同主题的直播,为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荐书服务。
我们的新书推介和出版社、出版公司乃至其他网红主播的简单“带货”是有区别的。我们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是书商,我们要做的是从上万册新书里筛选出精品读物,以图书馆的专业视角为读者指出每本图书的亮点,为他们的图书选购提供相对客观的参考。跟“带货”数量相比,我们更重视的是观众能从我们的直播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在阅读中获得快乐。
我们埋头在各大出版社的推荐书目里,进行了大量阅读,还尝试把我们惯用的荐书文案转换成富有感染力的直播台本。比如,当时我们都觉得《东言西语》这本书值得一推,这是一本语言学的科普读物,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门槛与难度极高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转化成了近50个精彩的故事,展示出语言的魅力。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在直播间把大家引入语言学的世界?经过几次讨论,反复修改脚本,我们的主播用了这样的话开场:
“如果让你带上一把枪、一箱子弹,穿越回冷兵器时代,你想做什么?”
“别想了,你可能连话都不会说。”
我们用对话、举例等方式,使直播既保持一定的专业性,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尽量与大家所熟悉的网络直播表述方式相契合。类似的例子在直播中还有很多。
除了台本设计,技术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给观众展示更多图书细节,我们提前录制了大量素材,第一次设置两个机位,分别聚焦主播和图书内页,现场还有馆员担任导播,及时切换镜头,以丰富观众视角。这些都是我们之前从未尝试过的。
对我们来说,图书馆直播的全新玩法为我们在出版单位和读者之间建立了新的纽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第三方视角和专业性优势得以体现,也给我们的公共服务打开了全新视角。图书馆直播定有无限可能。
网友弹幕
“有意思,搬小板凳坐好了。”
“有画面了有画面了……”
“馆员小姐姐好可爱。”
“来了,逛云书展!”
“我真的听得好认真,都感动我自己了。”
“这个活动好哇,围观!”
“90后”直播爱好者崔星:“让我省去了选书时间”
在直播间看到图书馆的那一刻我是有些惊讶的。在我的印象里,读书这种安静的活动和热闹的直播间是不搭的。看到图书馆能如此时尚、活泼,很惊喜。我被直播“种草”了很多书,既让我省去了选书时间,也让我在短时间内长了知识。希望以后能在图书馆的直播中看到更多好书分享,获得更多实用信息。
“80后”妈妈姜莹:“期待图书馆直播内容有更大突破”
我们一家都爱书,也常去图书馆“打卡”。疫情发生后,我们没带孩子去图书馆,而是在微博、快手上看了几场图书馆的讲座直播。这一方式确实新颖,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但有时候也觉得少了一些乐趣,目前的直播间还取代不了置身“知识殿堂”的真实氛围和感觉。直播是图书馆服务进步的一个标志。跟形式相比,我们读者更在乎的是所接受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在这一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期待图书馆能有更大突破。
记者手记
在万物皆可播的时代,图书馆直播好似一股清流。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借助新媒体直播间,将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推介给观众,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直播实际上是公共服务以多元化、信息化手段,向线上拓展、向大众延伸的一个缩影,为公共文化机构开展线上服务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带来了新的动力。
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来已久。近些年,以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消解着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今年受疫情影响,数字化大潮加速来袭,图书馆更是按下了直播“快进键”,加速活跃在人们的手机屏幕前。其实,不论是疫情之下的应急式“自救”,还是行业升级的新一轮风口,对图书馆界来说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习惯也在转变。从线下到线上,从幕后到屏前,如何在新一轮战略机遇期提升服务效能,借助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手段高质量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
当然,在图书馆纷纷试水直播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喜欢观看直播的网友也对主播的专业水平、直播话题的设置、“带货”技巧、摄像技术等提出不少意见、建议。要使线上服务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驱动力,还得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短板破题。对此,公共图书馆需要进一步适应新媒体变革,在人才培养、技术革新、服务内容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创新迭代服务思维和服务方式,逐步形成线上直播与线下服务的有效互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