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可以批量生产“语言炮弹”的软件,此类软件可以快速检索,将骂人语句剔除敏感词语、伪装洗白,最终一键生成各种“骂人神句”,还有效避免触发举报机制,逃过被举报“炸号”的命运。
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愿骂人,是因为脏话容易让人背负道德压力,产生负罪感。而相对于直接“生殖器满天飞”式的骂人,利用此类软件进行“对骂”,无疑使骂人者所背负的道德压力变小了,“不仅不含脏字,而且还不是我骂的”。然而,这毕竟难掩“骂人软件”本质,此类软件所生产的内容和网络“喷子”所说的脏话具有相似的杀伤力,一样可以消解网络的理性沟通。如果任由这种脏话“互怼”泛滥,无疑会助长网络戾气。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生态的一大顽疾,除立法滞后的原因外,还受限于责任认定困难、司法救济有限等现实。此外,商业与网络暴力的媾和,也是网络暴力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过去网络暴力通常多发于社会领域,但是,近年来网络暴力正越来越多与部分商业机构交织、叠加出现。部分网民的冲动和草率,变成网络运营商家获利的资本。
清理这种利用网民不良情绪牟利的“骂人软件”,强化行政监管当然重要。由于骂人软件往往是“狡兔三窟”,而赖以监管的行政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因此行政监管之外,按照谁营利谁负责的原则,尤其需要强化和落实平台责任,防止平台监管虚化、弱化,也避免占用更多行政资源。
而平台在监管方面,暂时还没有关于“骂人软件”的针对性反制、监管措施。“骂人软件”将表面污秽不堪的字词筛掉,从而逃避关键字筛查,但表面上没有脏字,不代表就“符合法律规定”。这启示人们建立更加精准的识别和处理机制,将机器判定与人工判定结合起来,优化对“骂人软件”的监控、处置机制。
技术本身并非原罪,商业化也可以引导网络向善,与“骂人软件”相对应的,还有“彩虹屁一键生成器”等无害于网络环境的产品。说到底,技术和商业是清朗还是浊化网络环境,是引导还是误导网民,关键在于监管和引导能否落到实处。
(韩中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