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的国际化之路

2020年09月24日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王伟滨

  原标题:从西方拍摄中国题材到国产影视剧海外热播

  中国影视的国际化之路

  中国文化之海外传播,影视改编作品功不可没。原因显而易见,对于海外观众来说,与动辄几百上千页的文字相比,影视剧要好吸收多了。而且,在改编作品中,往往细枝末节被修剪、弱化,故事冲突更集中,因而也更易被接受。看完影视剧,若观者仍意犹未尽,想再进一阶,则可觅得原著细读之。

  关于影视改编,不得不提近日一则大新闻:据CNN电视台9月2日报道,《权力的游戏》主创将为美国著名流媒体网站Netflix打造英文版《三体》剧集项目。此项目可谓阵容豪华,除《权力的游戏》主创之外,《真爱如血》《利剑出鞘》甚至《星球大战》团队核心成员亦参与其中。不过,众多读者和观众还是对这个改编计划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原著中那股浓浓的“中国味道”能否准确传达将是个问题。

  说到准确传达“原著味道”,不由让人想到,当年金庸先生以一元钱将《笑傲江湖》卖给央视的佳话。当时金庸先生的条件是,央视要以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态度来拍他的作品。的确,中国影视经典作品,央视版四大名著当算翘楚。当然,后来的央视版《笑傲江湖》确实也保持了央视经典一贯的高水准。其实,好作品的影视改编,由谁来拍不是关键,关键是拍摄者的态度和水平。不久前的中国电影《流浪地球》,虽然在技术层面上较国际科幻大制作尚有差距,但有更多西方媒体和观众看到此片所展现的中国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担当,以及对于国际合作的重视,更有媒体如《Vice》杂志认为,此片一扫“西方超级英雄凭一人、一国之力拯救地球的俗套”,颇有新鲜之感。

  此次新闻的主角之一Netflix,近年来与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在影视制作方面有过成功合作,但多是类似“服务外包”的形式。全部由美国人包揽、改编自非英语文化的项目则不多见。多年来,西方影视制作业对中国这座文化宝藏的挖掘可谓积极。近年来,《功夫熊猫》三部曲,AMC拍摄、吴彦祖主演的基于《西游记》故事的《深入恶土》,以及Netflix出品的《马可·波罗》等,都算较有影响的中国题材作品。

  早年间BBC出品的《水浒传》,亦算西方人翻拍中国故事的“典范”。主角林冲,不堪欺压,一怒而起,反抗高俅暴政,后来越来越多的英雄好汉聚集到林冲身边,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此剧实则亦为“外包”项目,由日本承制,又由制片人大卫·维尔负责,打造了适应西方观众的英文台词和配音,一时也算影响深远。然而,以今日眼光观之,剧中梁山泊好汉仿佛黑泽明的“七武士”附体,味道上实在难说正宗。这种经由日本“转卖”给欧美国家的“中国文化产品”,其实颇有历史渊源,试举一例:当初,美国诗人庞德曾通过研究学者芬诺洛萨遗稿来“翻译”中国文学篇章,而遗稿本身则是基于“日文”,这般“转来转去”,当然会“串味”。

  还好,近年来,欧美世界越来越重视从中国“一手”引进文化、影视作品。几年前,《甄嬛传》《白夜追凶》等剧卖给Netflix之时,还算是大新闻,如今,中国影视剧已大有攻占欧美流媒体之势。打开Netflix,可以轻易找到《智取威虎山》《金陵十三钗》《何以笙箫默》等热播影视剧目,而像Amazon Prime、HBO Max、Hulu等流媒体大平台也都不乏中国影视剧的身影。

  当然,除了大平台之外,还有一些比如DramaFever、Viki等更专注于亚洲影视节目的“小众”网站,也颇受欧美观众青睐。不过,随着流媒体巨头对亚洲影视的重视,不少“小众”网站或被兼并,或被迫关停——华纳兄弟旗下的DramaFever便在2018年骤然关停。好在,不久之后的2019年10月,一个主营“小众”内容的媒体公司Cinedigm,在其平台CONtv开设了Bambu直播频道,主打中国影视作品,可谓给渴盼中国影视的观众——特别是遭受DramaFever关停打击的观众降下甘霖。Bambu频道的目标观众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更重要的是,Bambu打破了过去欧美市场上中国片等于功夫片的套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在Bambu,观众可以看到历史剧如《琅琊榜》、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名著改编剧如《西游记》、喜剧如《夏洛特烦恼》、动作惊悚片如《拆弹专家》等等,可谓品类齐全。当然,像Bambu这样的中西合作也是在艰难前行,特别是在当下美国政客竭力打压所谓“中国影响”的政治环境里,能够保守这片“阵地”,也算是颇有英雄气概了。正如Cinedigm的CEO麦克格尔克所言,在当前政治环境下,推出这样一个中国影视频道的确艰难,“但这也更凸显出我们这项事业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撇开政治,去和普通的中国人、美国人谈,就会发现,其实中美人民彼此都对对方有极大的兴趣,也都彼此尊重”。

  如果说流媒体的受众群体多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则仍然偏好传统的观看模式:影院、电视和录像带。曾经的院线发行是中国影视走向国外的障碍,幸亏有录像带租赁业这味解药,时至今日,录像带变成了DVD,甚至有形的DVD大有被无形的流媒体取代之势。不过,目前看来,至少在美国,录像租赁业依然红火,是众多观众观看中国影视的重要途径。笔者去年曾拜访美国中西部小镇劳伦斯,在那里的租赁店里可以轻易租到中国影视剧,既有经典,亦有当下流行。录像店里没有的,去公共图书馆碰碰运气,也往往能大有收获。

  在美国“文化之旅”网站,有一篇文章《去中国旅游前必看的8部电影》,列举了如《霸王别姬》《饮食男女》《十七岁的单车》《图雅的婚事》等影片。文章写道:“镜头追随着这个国家,见证了她的斗争、胜利,见证了她的变迁、发展。在去中国之前,有必要看一下这8部电影,与这个国家的多面性、文化的复杂性、独特的幽默感、悲剧、爱情和美,做一个亲密的、内部的接触。”

  影视,从来不只是影视制作者和爱好者的事,它作为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交流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曾经,中国的影视作品主要输入到第三世界,比如东南亚、非洲、拉美和东欧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中国影片逐渐成为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常客,中国电视节目也大量出口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剧制作史上诸多经典之作诞生了。欧美国家对中国影视的认知急速提升。在美国著名电影评分网站IMDB的“一生必看百部影片:现代经典篇”榜单上,有多达7部中国电影上榜,且题材多样,包括《辣手神探》《超级警察》《卧虎藏龙》《大红灯笼高高挂》《重庆森林》《一一》《花样年华》。当然,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时代,始于21世纪初,中国电影、电视业与国际发行体系衔接,而流媒体的兴起更使得中国电视节目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海外观众接触到。不过,中国影视剧的海外热播,目前仍然以流行网剧为主,这自然和中国网络文学与网剧的双生花墙内墙外同时绽放有关。

  中国影视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一方面,我们的许多新鲜影视几乎能同步地为海外所知,并且往往能够引起较大反响——如《人民的名义》《长安十二时辰》等。但另一方面,推往海外的作品,经典篇目却不够多,而许多今日在国内已经“封神”的作品,海外却并不知情,即便有感兴趣的观众去寻找,也难觅踪影。显然,很有必要对经典影视的修复以及国际化做更多的工作。经典中国影视走向海外,撒播“中国味道”,把中国精神渗入到好看的故事中,把好看的故事用别人懂得的语言讲出来,这些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达到的,需要举全国之力。今天的中国影视走出国门,也有必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塑造经典,一方面继续推广经典,让新酒多成佳酿,让“陈酿”为更多人品尝。

  最后,说回《三体》的改编,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改编也不必强求必须由谁拍摄才算最佳版本。《福尔摩斯》不仅在英国本土被反复翻拍,也曾一度在英美两国同时推出各自诠释的版本——《神探夏洛克》和《基本演绎法》。哪个版本更好,观众自有偏好和判断,但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形象经历百年风雨,不仅毫不褪色,反而更加光彩夺目。《三体》项目,除了Netflix的版本之外,国内的动画版和真人版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准备之中,且都是功力深厚的团队操刀。不久,便将上演跨越大洋的《三体》剧集大碰撞,同题材影视剧的中美大比拼,值得期待。究竟谁会成就下一个经典,我们拭目以待吧。

  (作者:王伟滨,系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中国影视的国际化之路

2020-09-24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