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打造文旅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2020年09月23日 09: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两年,来海南三亚旅游的游客不难发现,在机场、车站、酒店、景区旁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除了传统的旅游指引和旅游推介等服务外,又增添了不少新功能,形成了集图书外阅点、报刊亭、信息查询、旅游投诉、形象展示、志愿服务站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文旅驿站”。这些文旅融合的信息咨询中心,弥补了旅游文化服务的短板,解决了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不精准的问题,也满足了周边住户公共文化的服务需求,市民、游客在咨询服务站便可了解三亚的历史和文化,既提高了当地市民的城市认同感,也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三亚不仅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同时作为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排头兵,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升级,对三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三亚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借助旅游资源,以优质文化服务提升百姓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有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每年都有40余万“候鸟”人群涌进三亚,开始“北疆儿女南飞雁,欢笑洒满三亚湾”的“候鸟”生活。为了给外来人员提供更好的旅游文化服务,三亚通过公益品牌栏目《周周演》《文化讲坛》《百姓讲坛》邀请“候鸟”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献艺讲学,募集“候鸟”型文化志愿者队伍,免费提供演出服饰和场地给“候鸟”进行排练及演出,并开设了适合“候鸟”市民的公益课程,如二胡、国画、书法等,不仅满足了冬季“候鸟族”群体中文艺工作者生活居住的需求,也给三亚人民带来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体验。

  很多人来三亚旅游居住,就是为了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诗和远方的梦想。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梦想,三亚市政府为人们打造了一所“海上书房”。三亚“海上书房”坐落在三亚市东北15公里的西岛,由3艘废弃渔船改造而成。3艘渔船并排停靠在码头,进去以后别有洞天,设置有图书阅读空间、文化沙龙空间、书友体验空间、海洋文化空间。书架上陈列着精心挑选的自然科学、儿童故事、时事政治、文学艺术等类别的书籍4000多册。这里定期举办书友会、阅读知识讲座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享受船上阅读体验。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书声风声浑然一体,风吹哪页读哪页,这便是三亚“海上书房”的浪漫,也是三亚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的一个样本。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三亚拥有热带山、海、河、田、城、岛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空间,为文旅融合、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奠定了难以替代的基础优势。三亚民族村寨按照“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不贪大、不求洋”的原则,打造“村上书屋”等文化品牌特色,把老建筑改造成小型综合书屋,既尊重历史,又赋予其新功能,增加软性装饰,增强现代感,与乡村生活方式相协调。通过租赁村民闲置房屋、土地升级改造,简约装修,就地取材,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元素设计改造为民宿留住游客,村民华丽转身成为旅游景区演职人员,游客和村民在一树一屋、一砖一瓦、一餐一宿、一曲一舞中感受山水黎家风情。这就是“1+N”村级文旅融合的“三亚样板”,它一改以往单纯的风光美景营销,转而突出旅游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并积极引导各类旅游企业开发融合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通过文旅融合,为三亚旅游业发展创造了一个更美好的前景。

  此外,三亚在基层文化服务上,还打造了“1+5精神家园”小区文化建设机制,通过民间非营利组织助力“乡村戏台”百花齐放等亮点工程,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就近满足基层群众享受公共文化的需求,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交融、繁荣和发展,弥补了社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三亚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成功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居民和游客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保障,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供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三亚:打造文旅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2020-09-23 09: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