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

2020年09月16日 08:43    来源:光明日报    陈雪

  原标题: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

  ——聚焦有声阅读领域的三大变化

  书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听。用耳朵“阅读”,正在成为不少人新的阅读方式。2013年,用手机听书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短短几年时间,它已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增长点,我国国民听书率逐年走高。2020年上半年,全球有声阅读领域又迎来了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听书正在成为一种国民阅读习惯,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渐成新的阅读习惯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先是一阵雨声,雨声过后,朗读者娓娓道来,故事开始了。这个用60多个小时讲述的故事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平凡的世界》。

  2019年是作家路遥70周年诞辰,喜马拉雅推出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声书,截至目前,播放量已达1.6亿次,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位居畅销榜第三位。

  “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增长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与此同时,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量继续较快增长,2019年有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例较高。

  细看“听书”数据,2019年,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0岁至17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逐渐从早期的有声报纸、听书网站、播客平台、网络电台等形式,转向移动听书时代。”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副教授赵丽华梳理后发现,移动听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年前后,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平台开始登上数字阅读舞台;2015年开始,我国互联网上掀起一股知识付费热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又一个节点,全球有声阅读市场在原有良性发展态势基础上,获得新一轮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行业则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来自喜马拉雅的数据佐证了赵丽华的判断。2020年1月至3月,喜马拉雅平台有声阅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3%,总收听时长增长近100%。人均收听专辑数从2019年的5.6本升至2020年的10.7本。

  不足十年,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习惯。

  先听课,再看书,颠覆知识生产模式 

  8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等三位学者合著的新书《中国文学课》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个特别之处——在成书前,就已被数十万网友熟知了。

  这些网友是《中国文学大师课》的听众。2018年,陈思和邀请作家王蒙、莫言、王安忆、余华等人一起用音频课的形式,品读鉴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我一向认为,高校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被围墙圈起来的校园内,高校的资源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社会服务。”陈思和说,从自己做学生听课开始,在课堂上就不断地结识来自校外的听课者。现在的音频平台满足了这种社会需要。“莫言、余华……这么多当代作家,我看过他们的书,但是还从来没听过他们的声音呢”,一位听众的留言获得了数百条点赞。

  陈思和认为,任何文化创造和精神产品,都需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听者,培养我们的听众,并且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尽可能地寻找更多的知音。

  先开课,再出书。近两年,许多高校学者试水这种知识生产模式,文学、哲学、心理学……学者们用口语来表达,根据听众的反馈对书稿进行调整。此外,微信读书、喜马拉雅等数字阅读平台汇聚大量人气,用户动辄上亿,让学者与大众保持“亲密接触”,知识内容在互动中产生。

  赵丽华认为,“逆出版”是数字传播时代的出版现象。有声阅读产品跳过印刷书的思维惯性和版权谈判,寻求自己的独立性,既追求了商业价值,也创新了内容和形式。这种“逆出版”给传统出版以及知识生产模式带来了挑战,互联网语境下,知识生产的逻辑正在发生变革,许多人正在主动求变,融入数字传播时代。

  学者出品的多为精品内容,但整个有声阅读产业却良莠不齐。近几年,有声阅读领域渐渐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此外,人气颇高的儿童有声阅读板块,产品内容缺乏监管。赵丽华提醒,中国的有声阅读市场发展偏快,需要规范、沉淀和潜心培育,否则将会出现消化不良、徘徊不前的情况。

  文字本身就是声音,重新认识声音的价值 

  听书这件小事,在许多人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2017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等人主编的“漫说文化丛书”时隔近30年重新出版。出版机构邀请专业播音人士朗读全部文章,并转换为二维码附在书上。

  “某种意义上,科技正在改变国人的阅读习惯,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听书’成了时尚。”为重版作序,陈平原着重提及了“听书”这件事,他认为这关乎白话文“上口”与“入耳”之间的关系。

  “胡适说‘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说‘有雅致的白话文’,或者叶圣陶主张的‘写作’如‘写话’,这些都在强调白话文写作中,如何在文字和声音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漫说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上,陈平原说,以前因为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出文字的书,而今天有了听书的可能性,或许文章的感觉会发生变化。文章最后能读出来,而且能听得进去。也就是说,不仅能看,而且能听,这是文章很好的境界。“无意中,因为技术手段的改变,我们实现了,这一点我很高兴。”

  事实上,目前的听书行为,既有长处也有短板。

  作为优势,人们可以边听书边做其他事,非常适合需要处理多任务的现代社会。作为劣势,声音产品非线性、碎片化的特性,也影响了有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赵丽华指出,目前有声阅读内容多为通俗故事等,这种通俗的特性有积极的一面,有助于我们普及文化,推进全民阅读。

  近些年,听书与朗读总是“结伴出现”,人们正在重塑声音的价值。

  戴上耳机,朗读一首舒婷的《致橡树》。今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里多了一个朗读亭,图书馆鼓励学生朗读经典文学,用声音感受文字之美。据了解,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多家图书馆都已引入了朗读亭。

  “阅读革命正在进行,有声阅读是其中重要一环。”赵丽华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有声阅读是人类阅读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中的说书传统、西方文化中的朗读传统均有相通之处。声音是被遗忘的阅读方式。从苏美尔人最初的刻写板开始,书写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声念出,阅读就是朗诵,文字本身就是声音。

  透过阅读方式的革新,重新认识听书、朗读的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重现那些被遗忘的行为,找回那些已消逝的习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影视助力“非遗”出圈      2020年09月16日
  • · 中国元素动画是最好的国际文化名片      2020年09月16日
  • · 光明村:卖完核桃卖风景      2020年09月16日
  • · 北京九眼楼长城生态展示区开放      2020年09月16日
  • · 这些新职业,你了解吗?      2020年09月16日
  • · 四两拨千斤,消费券撬动内需潜力      2020年09月16日
  • · 老字号爱惜羽毛怎能靠“甩锅”      2020年09月16日
  • · 旅游市场有望迎来复苏高潮      2020年09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

    2020-09-16 08:4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

      ——聚焦有声阅读领域的三大变化

      书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听。用耳朵“阅读”,正在成为不少人新的阅读方式。2013年,用手机听书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短短几年时间,它已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增长点,我国国民听书率逐年走高。2020年上半年,全球有声阅读领域又迎来了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听书正在成为一种国民阅读习惯,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渐成新的阅读习惯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先是一阵雨声,雨声过后,朗读者娓娓道来,故事开始了。这个用60多个小时讲述的故事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平凡的世界》。

      2019年是作家路遥70周年诞辰,喜马拉雅推出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声书,截至目前,播放量已达1.6亿次,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位居畅销榜第三位。

      “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增长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与此同时,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量继续较快增长,2019年有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例较高。

      细看“听书”数据,2019年,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0岁至17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逐渐从早期的有声报纸、听书网站、播客平台、网络电台等形式,转向移动听书时代。”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副教授赵丽华梳理后发现,移动听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年前后,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平台开始登上数字阅读舞台;2015年开始,我国互联网上掀起一股知识付费热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又一个节点,全球有声阅读市场在原有良性发展态势基础上,获得新一轮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行业则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来自喜马拉雅的数据佐证了赵丽华的判断。2020年1月至3月,喜马拉雅平台有声阅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3%,总收听时长增长近100%。人均收听专辑数从2019年的5.6本升至2020年的10.7本。

      不足十年,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习惯。

      先听课,再看书,颠覆知识生产模式 

      8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等三位学者合著的新书《中国文学课》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个特别之处——在成书前,就已被数十万网友熟知了。

      这些网友是《中国文学大师课》的听众。2018年,陈思和邀请作家王蒙、莫言、王安忆、余华等人一起用音频课的形式,品读鉴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我一向认为,高校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被围墙圈起来的校园内,高校的资源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社会服务。”陈思和说,从自己做学生听课开始,在课堂上就不断地结识来自校外的听课者。现在的音频平台满足了这种社会需要。“莫言、余华……这么多当代作家,我看过他们的书,但是还从来没听过他们的声音呢”,一位听众的留言获得了数百条点赞。

      陈思和认为,任何文化创造和精神产品,都需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听者,培养我们的听众,并且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尽可能地寻找更多的知音。

      先开课,再出书。近两年,许多高校学者试水这种知识生产模式,文学、哲学、心理学……学者们用口语来表达,根据听众的反馈对书稿进行调整。此外,微信读书、喜马拉雅等数字阅读平台汇聚大量人气,用户动辄上亿,让学者与大众保持“亲密接触”,知识内容在互动中产生。

      赵丽华认为,“逆出版”是数字传播时代的出版现象。有声阅读产品跳过印刷书的思维惯性和版权谈判,寻求自己的独立性,既追求了商业价值,也创新了内容和形式。这种“逆出版”给传统出版以及知识生产模式带来了挑战,互联网语境下,知识生产的逻辑正在发生变革,许多人正在主动求变,融入数字传播时代。

      学者出品的多为精品内容,但整个有声阅读产业却良莠不齐。近几年,有声阅读领域渐渐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此外,人气颇高的儿童有声阅读板块,产品内容缺乏监管。赵丽华提醒,中国的有声阅读市场发展偏快,需要规范、沉淀和潜心培育,否则将会出现消化不良、徘徊不前的情况。

      文字本身就是声音,重新认识声音的价值 

      听书这件小事,在许多人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2017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等人主编的“漫说文化丛书”时隔近30年重新出版。出版机构邀请专业播音人士朗读全部文章,并转换为二维码附在书上。

      “某种意义上,科技正在改变国人的阅读习惯,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听书’成了时尚。”为重版作序,陈平原着重提及了“听书”这件事,他认为这关乎白话文“上口”与“入耳”之间的关系。

      “胡适说‘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说‘有雅致的白话文’,或者叶圣陶主张的‘写作’如‘写话’,这些都在强调白话文写作中,如何在文字和声音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漫说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上,陈平原说,以前因为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出文字的书,而今天有了听书的可能性,或许文章的感觉会发生变化。文章最后能读出来,而且能听得进去。也就是说,不仅能看,而且能听,这是文章很好的境界。“无意中,因为技术手段的改变,我们实现了,这一点我很高兴。”

      事实上,目前的听书行为,既有长处也有短板。

      作为优势,人们可以边听书边做其他事,非常适合需要处理多任务的现代社会。作为劣势,声音产品非线性、碎片化的特性,也影响了有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赵丽华指出,目前有声阅读内容多为通俗故事等,这种通俗的特性有积极的一面,有助于我们普及文化,推进全民阅读。

      近些年,听书与朗读总是“结伴出现”,人们正在重塑声音的价值。

      戴上耳机,朗读一首舒婷的《致橡树》。今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里多了一个朗读亭,图书馆鼓励学生朗读经典文学,用声音感受文字之美。据了解,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多家图书馆都已引入了朗读亭。

      “阅读革命正在进行,有声阅读是其中重要一环。”赵丽华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有声阅读是人类阅读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中的说书传统、西方文化中的朗读传统均有相通之处。声音是被遗忘的阅读方式。从苏美尔人最初的刻写板开始,书写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声念出,阅读就是朗诵,文字本身就是声音。

      透过阅读方式的革新,重新认识听书、朗读的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重现那些被遗忘的行为,找回那些已消逝的习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