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可不必对书店有“文化洁癖”

2020年09月08日 0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浩月

  疫情刚放缓那会儿,商场开门营业,人不算多,商场里的书店读者自然更少。离开书店数月,重新再进书店难免会有些感慨,许多店家日子都不好过,书店这几个月受的苦更大,做书店更加难上加难。

  现在很多大商场里都有一家书店,有的还有两家以上。据说寸土寸金的商场招募书店进驻,不是为了赚取租金,而是为了脸面——用官方的话说,是为了凸显文化氛围。让顾客觉得,这家商场还有点情怀,不单纯是其他商品的买卖。这10多年来,书店一直是商场的情怀担当。

  书店卖书所赚的钱,根本不够缴商场的租金,为了吸引书店进来,有的商场采取减免租金的做法。有的商场对品牌书店,还有补贴的政策。不少书店经营者,就在这条夹缝中间,找到了一线生存之路,虽然有些尴尬,但总比眼睁睁看着分店一家家关门要好。

  书店最好的赚钱方式是卖书挣钱——“站着把钱赚了”的腰杆最硬。现在没办法,想要维持生存,得感谢商场老板们幸好还有点文化情怀,还得感谢他们在商场人气聚齐来之后,没把书店扫地出门——不是没发生过这样的例子,北京某商场就是这么干的,早期刚营业时拉来书店以壮声势,后来店铺租金逐年上涨,就把书店赶走了。

  为了维持书店运营,保障进货资金以及员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多数书店现在除了卖书,还卖咖啡、果汁等饮品,有的还开辟了文创地带,文创产品比书好卖,利润也较高。与书无关的咖啡与文创产品养活了书店,就像爆米花、可乐给中小影院带来了最大的利润一样,都是现实一种,无可指摘。

  但有人对此颇有微词,早期书店卖咖啡的时候,批评书店“不务正业”,咖啡香冲淡了书香,后来书店卖文创产品,也还是这些人哀叹,书店变了,成杂货铺了。现在有的书店成了网红打卡地,又有人不耐烦,觉得网红直播打扰到了读者,破坏了书店氛围……对书店的偏见,从来没如此严重过。对书店的这种“文化洁癖”心理,其实大可不必。

  就拿现在有些书店成为网红书店来说,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起码对于书店经营者而言,书店的人气高,书店成为一个地标,都是一种鼓励甚至“奖赏”,网红们前来直播,扩大了书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哪怕网红们不买书,但客观上也起到了把书店推送到更多爱书人视野里的作用。这个贡献,有着短期可见的效果,也有着长期的利好因素。

  无论什么行业,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实体书店已经被网上书店打得节节败退,再不允许它们卖一些其他产品获利,用不了多久书店就会走向全面消失的结局。有些读者喜欢逛实体书店,翻到了喜欢的书,记下书名转身就在网上书店下了单……您让实体书店怎么活?真爱实体书店,那进了书店之后最好还是不要空手出去,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走,是对实体书店最好的支持。

  疫情加大了网络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仅是实体书店,诸多以实体店面为经营场所的行业,都生存不易,包括餐馆、服装店、玩具店,等等。试想一下,如果你居住的社区,没了这些店面的存在,将会变得多么无趣与枯燥?为了维持社区生活的便利与活跃性,或者说让社区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人们都应该适时摆脱对网络消费的依赖,出门走走,在实体店里见见朋友、聊聊天、消费一下。

  支持实体书店,更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不能一边叹息实体书店的倒闭,一边批评实体书店的多样化经营,不能不在实体书店买一本书,又希望实体书店永远在那儿,等到我们心血来潮的时候再去看一眼。这是件多么不平等的事啊。

  (韩浩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大可不必对书店有“文化洁癖”

2020-09-08 0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疫情刚放缓那会儿,商场开门营业,人不算多,商场里的书店读者自然更少。离开书店数月,重新再进书店难免会有些感慨,许多店家日子都不好过,书店这几个月受的苦更大,做书店更加难上加难。

  现在很多大商场里都有一家书店,有的还有两家以上。据说寸土寸金的商场招募书店进驻,不是为了赚取租金,而是为了脸面——用官方的话说,是为了凸显文化氛围。让顾客觉得,这家商场还有点情怀,不单纯是其他商品的买卖。这10多年来,书店一直是商场的情怀担当。

  书店卖书所赚的钱,根本不够缴商场的租金,为了吸引书店进来,有的商场采取减免租金的做法。有的商场对品牌书店,还有补贴的政策。不少书店经营者,就在这条夹缝中间,找到了一线生存之路,虽然有些尴尬,但总比眼睁睁看着分店一家家关门要好。

  书店最好的赚钱方式是卖书挣钱——“站着把钱赚了”的腰杆最硬。现在没办法,想要维持生存,得感谢商场老板们幸好还有点文化情怀,还得感谢他们在商场人气聚齐来之后,没把书店扫地出门——不是没发生过这样的例子,北京某商场就是这么干的,早期刚营业时拉来书店以壮声势,后来店铺租金逐年上涨,就把书店赶走了。

  为了维持书店运营,保障进货资金以及员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多数书店现在除了卖书,还卖咖啡、果汁等饮品,有的还开辟了文创地带,文创产品比书好卖,利润也较高。与书无关的咖啡与文创产品养活了书店,就像爆米花、可乐给中小影院带来了最大的利润一样,都是现实一种,无可指摘。

  但有人对此颇有微词,早期书店卖咖啡的时候,批评书店“不务正业”,咖啡香冲淡了书香,后来书店卖文创产品,也还是这些人哀叹,书店变了,成杂货铺了。现在有的书店成了网红打卡地,又有人不耐烦,觉得网红直播打扰到了读者,破坏了书店氛围……对书店的偏见,从来没如此严重过。对书店的这种“文化洁癖”心理,其实大可不必。

  就拿现在有些书店成为网红书店来说,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起码对于书店经营者而言,书店的人气高,书店成为一个地标,都是一种鼓励甚至“奖赏”,网红们前来直播,扩大了书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哪怕网红们不买书,但客观上也起到了把书店推送到更多爱书人视野里的作用。这个贡献,有着短期可见的效果,也有着长期的利好因素。

  无论什么行业,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实体书店已经被网上书店打得节节败退,再不允许它们卖一些其他产品获利,用不了多久书店就会走向全面消失的结局。有些读者喜欢逛实体书店,翻到了喜欢的书,记下书名转身就在网上书店下了单……您让实体书店怎么活?真爱实体书店,那进了书店之后最好还是不要空手出去,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走,是对实体书店最好的支持。

  疫情加大了网络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仅是实体书店,诸多以实体店面为经营场所的行业,都生存不易,包括餐馆、服装店、玩具店,等等。试想一下,如果你居住的社区,没了这些店面的存在,将会变得多么无趣与枯燥?为了维持社区生活的便利与活跃性,或者说让社区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人们都应该适时摆脱对网络消费的依赖,出门走走,在实体店里见见朋友、聊聊天、消费一下。

  支持实体书店,更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不能一边叹息实体书店的倒闭,一边批评实体书店的多样化经营,不能不在实体书店买一本书,又希望实体书店永远在那儿,等到我们心血来潮的时候再去看一眼。这是件多么不平等的事啊。

  (韩浩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