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字号跨界登高更须望远

2020年08月17日 10: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宗祖盼

  最近,中华老字号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品牌在北京开设线下体验店,推出咖啡饮品、中药铺子、问诊抓药、健康咨询等服务,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这种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新零售做法,以其十足的“反差感”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这一网红式的“出圈”行为,无疑给同仁堂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曝光度。

  是尝鲜猎奇,还是创新突破?消费者对此态度不一。许多网友点赞同仁堂与时俱进的跨界玩法,认为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老字号的古板印象,展现了同仁堂年轻、时尚、现代的一面。与此同时,同仁堂瞄准大健康产业,定位年轻化健康消费市场,很好地满足了都市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追求“朋克养生”的心理需求。尽管也有消费者担心业态的混搭是否会稀释同仁堂固有品牌形象,但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好评还是占据了主流,可以说初战告捷。尽管如此,与所有企业发布新品一样,“知嘛健康”能否在商业模式上精耕细作,进而推而广之,仍然需要接受市场的长期考验。

  实际上,有关老字号品牌联名或跨界经营的做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老字号与“文创”“时尚”“艺术”“科技”“社交”等频频互动,跨界玩法不拘一格。无论是制造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感,还是脑洞大开玩“旧元素,新组合”的产品创意,抑或是摇身一变,成为时尚与潮流的“代言人”,老字号的跨界尝试总能自带话题,成功吸睛。可问题是,老字号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认同、信誉和品牌,更因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而受到青睐,需要玩跨界当“网红”吗?

  答案是肯定的。老字号虽是一块“金字招牌”,却不是一块“免死金牌”。时代在发展,老字号的处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于一些缺乏管理、营销、技术、人才的老字号而言,选择跨界不失为拓展市场、创造记忆点、增强品牌曝光度的一种策略。而年轻人“快时尚”的消费偏好,以及对“国潮风”“怀旧风”的追逐,也多少为老字号跨界提供了“风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跨界和“出圈”只是一种手段,不应当作目的。对于老字号而言,跨界创新的前提是不忘初心,时时刻刻精益求精,坚守“工匠精神”。正如同仁堂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古训,只有世代遵循,做到屹立300多年而不倒,如今跨界才有了更足的底气。

  另外,跨界创新切不可跟风模仿,图一时新鲜。截至目前,经商务部审核的中华老字号数量有1128家,涉及餐饮住宿、食品加工、零售、医药、工艺美术、居民服务、加工制造等多个行业。不同行业属性和品牌差异,意味着跨界这剂“药方”并不能包治百病。所谓“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单纯为了求新而跨界,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品牌的贬值。

  最后,跨界创新要登高望远,心存敬畏。老字号与普通品牌不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品牌的重任。因此,老字号在选择跨界前,要认真谋篇布局,树立长远眼光,不能只要“流量”,不重“质量”,只想“入局”,不顾“大局”。好的跨界除了要有天马行空的创意,还应该是严谨、可持续和有价值的,如此才能真正为老字号带来新的气象。

  (作者单位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勿盲目扎堆“网红地”      2020年08月17日
  • · 发放消费券是个“技术活”      2020年08月17日
  • · 中埃联合考古发掘孟图神庙遗址      2020年08月17日
  • · 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2020年08月17日
  • · 精准正成为综艺扶贫新风向      2020年08月17日
  • · “老字号”的与时俱进      2020年08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老字号跨界登高更须望远

    2020-08-17 10: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近,中华老字号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品牌在北京开设线下体验店,推出咖啡饮品、中药铺子、问诊抓药、健康咨询等服务,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这种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新零售做法,以其十足的“反差感”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这一网红式的“出圈”行为,无疑给同仁堂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曝光度。

      是尝鲜猎奇,还是创新突破?消费者对此态度不一。许多网友点赞同仁堂与时俱进的跨界玩法,认为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老字号的古板印象,展现了同仁堂年轻、时尚、现代的一面。与此同时,同仁堂瞄准大健康产业,定位年轻化健康消费市场,很好地满足了都市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追求“朋克养生”的心理需求。尽管也有消费者担心业态的混搭是否会稀释同仁堂固有品牌形象,但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好评还是占据了主流,可以说初战告捷。尽管如此,与所有企业发布新品一样,“知嘛健康”能否在商业模式上精耕细作,进而推而广之,仍然需要接受市场的长期考验。

      实际上,有关老字号品牌联名或跨界经营的做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老字号与“文创”“时尚”“艺术”“科技”“社交”等频频互动,跨界玩法不拘一格。无论是制造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感,还是脑洞大开玩“旧元素,新组合”的产品创意,抑或是摇身一变,成为时尚与潮流的“代言人”,老字号的跨界尝试总能自带话题,成功吸睛。可问题是,老字号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认同、信誉和品牌,更因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而受到青睐,需要玩跨界当“网红”吗?

      答案是肯定的。老字号虽是一块“金字招牌”,却不是一块“免死金牌”。时代在发展,老字号的处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于一些缺乏管理、营销、技术、人才的老字号而言,选择跨界不失为拓展市场、创造记忆点、增强品牌曝光度的一种策略。而年轻人“快时尚”的消费偏好,以及对“国潮风”“怀旧风”的追逐,也多少为老字号跨界提供了“风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跨界和“出圈”只是一种手段,不应当作目的。对于老字号而言,跨界创新的前提是不忘初心,时时刻刻精益求精,坚守“工匠精神”。正如同仁堂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古训,只有世代遵循,做到屹立300多年而不倒,如今跨界才有了更足的底气。

      另外,跨界创新切不可跟风模仿,图一时新鲜。截至目前,经商务部审核的中华老字号数量有1128家,涉及餐饮住宿、食品加工、零售、医药、工艺美术、居民服务、加工制造等多个行业。不同行业属性和品牌差异,意味着跨界这剂“药方”并不能包治百病。所谓“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单纯为了求新而跨界,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品牌的贬值。

      最后,跨界创新要登高望远,心存敬畏。老字号与普通品牌不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品牌的重任。因此,老字号在选择跨界前,要认真谋篇布局,树立长远眼光,不能只要“流量”,不重“质量”,只想“入局”,不顾“大局”。好的跨界除了要有天马行空的创意,还应该是严谨、可持续和有价值的,如此才能真正为老字号带来新的气象。

      (作者单位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